【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綜合韓聯社、《中央日報》和《京鄉新聞》等韓媒4日報道,韓國理工科高端人才“出走潮”正愈演愈烈,年輕科研群體對國內薪酬體系和研發環境的失望情緒持續蔓延。業內分析認為,這一趨勢不僅緣于人才在待遇與職業發展上的受限,更折射出韓國教育與產業長期“重醫輕工”的結構性失衡。
韓國中央銀行韓國銀行面向教育機構、研究所和企業在職的1916名理工科碩博人才開展問卷調查,并于本月3日發布《理工科人才海外流失決定因素與政策應對方向》報告。從整體數據來看,42.9%的受訪者有離開韓國的意向,且呈現明顯的年齡特征。其中,20多歲受訪者中有意出國的比例最高,達72.4%,30多歲為61.1%,40多歲這一群體為44.3%。62.1%的20至30歲理工科碩士、博士表示“考慮未來3年赴海外就業”,且部分受訪者已制定了具體計劃或進入面試階段。按行業領域劃分,從事生物、制藥與醫療器械行業的受訪者“出逃”意愿最高(48.7%),IT、軟件與通信行業為44.9%,即便在造船、能源、成套設備等傳統優勢行業,也有43.5%的從業者考慮去海外發展。
韓國《中央日報》中文版網頁報道截圖
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的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間,韓國共有約34萬名理工科人才赴海外發展,其中碩博級高端人才約9.6萬。
調查顯示,收入差距被認為是人才外流的重要推手。66.7%的受訪者將“薪資”列為考慮離開韓國的首要原因。《中央日報》報道稱,韓國職場普遍采用以工齡為核心的薪酬體系,而非以成果為導向的績效機制,這導致高學歷理工科人才在薪酬與晉升上缺乏競爭力。有數據顯示,海外同類人才平均入職13年后即可達到薪酬峰值,而韓國從業者需工作19年才能達到。
除薪資差距外,韓國研究生態與職業發展環境同樣是促使人才“逃離”的關鍵因素。調查顯示,海外從業者在研究生態、工作條件、薪酬及晉升機會4項核心指標上的滿意度均顯著高于韓國從業者。其中,海外理工科人才對研究生態的滿意度是韓國人才的1.64倍。韓國央行負責人表示,盡管韓國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并不低,但長期存在投入效率偏低、研究環境封閉等問題,“許多研究人員并非主動選擇離開,而是因缺乏必要的科研支持被迫出走”。
韓國央行在報告中進一步分析稱,理工科人才外流背后更反映出教育與產業結構的深層偏差。報告指出,高中階段的頂尖學生“相當一部分流向醫療領域”,直接導致理工科研究與創新人才的供給不足。
為應對持續擴大的人才外流趨勢,韓國央行提出多項建議,例如從稅制、研發投入與體制改革入手,建立“以成果為導向、靈活化的薪酬體系”,強化人力資本投資激勵以提高韓國研發投入效率;同時完善碩士級研究人員職業晉升通道,擴大與海外科研機構的合作,構建“海外經驗人才回流”的良性循環。有專家表示,年輕理工科人才赴海外工作并非完全負面,關鍵在于政府能否通過完善制度激勵與科研支持體系,引導他們在積累國際經驗后回國發展,為國內產業升級注入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