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在問學這個有什么用,卻忽略了那些看似沒用的知識,托著文明的根基。天上的星星,我們抬頭能看見,卻少有人想過,它們與我們的日子有多近。
時間與歷法,由天文學奠定,王權,由古代的天命觀支撐,背后藏著對星象的觀察,現代科學思維,由牛頓力學催生,源頭同樣在對星空的追問。很多人覺得看星星是閑情,可沒有這份閑情,今天的時鐘、四季劃分,部分社會思想,也不會是現在的樣子。
![]()
現在大家總急著要有用的結果,學個東西先算投入產出,可對星空的好奇,從來不是為了立刻拿到答案。小時候看云,不會問看云能賺錢嗎,這份純粹的好奇,才是推著我們懂更多的動力。天文學的出發點,就是想知道天上有什么、它們的本質是什么,沒有半點功利心。正因為這份純粹,探索者才能甘坐冷板凳,在日復一日的觀測里,挖出埋藏在星河里的文明奧義。
前幾天刷到一個視頻,有人在草原上撿垃圾,配文說給未來的生命留片干凈的地方。就突然想到恐龍研究,地球的過去,由恐龍研究一點點揭開。生命適應環境的秘密,在生物從恐龍演化到鳥類的軌跡里,醫院里常用的CT技術,最初也被用來掃描恐龍化石。我們研究幾千萬年前的生物,不是為了挖化石炫耀,而是想知道地球怎么變,我們該怎么和它好好相處。古生物學家徐星院士說過,恐龍研究帶來的思維方式,能幫我們更懂地球,這話一點不假。
![]()
龍字的由來,很多人不知道與星象有關,帝字的最初形態,是古代人對權力的理解。這些信息,由古文字學破譯。論語道德經,我們讀的時候,若不懂文字的源頭,很難真的摸透古人想傳遞的智慧。現在年輕人喜歡傳統文化,穿漢服、寫毛筆字,可這份喜歡,若不知道這些文字背后的故事,就少了點根。我發現身邊很多人看傳統文化,只看表面的美,卻不想知道為什么美。甲骨文,比如看到覺得好看,卻不了解它怎么從刻畫符號變成文字,對文化的理解,這樣一來,就少了層能觸到根的深度。
解決卡脖子技術的關鍵,其實是基礎研究里。創新的總開關,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學問。8年后,通常是基礎研究論文引用價值的峰值,比應用研究的3年長得多。給未來幾十年技術創新鋪路的,正是今天花在無用之學上的錢,不是浪費。效益不會立刻顯現的,是政府對基礎研究的長期投入,卻能在不知不覺中推動經濟增長,帶來更多社會福祉。批判性思維,我們平時說的,也多是從這些不追求即時有用的探索里慢慢培養出來的。
![]()
不用刻意培養一顆對世界的好奇心,只要少問幾次有什么用就行。比如睡前花十分鐘看篇關于火星探測的新聞,周末翻兩頁講恐龍的繪本,能慢慢拓寬你眼界的,正是這些不會讓你立刻變強的小事。遇到工作里的煩心事時,火星上的峽谷,恐龍走過的草原,想想這些,眼前的難,就沒那么大了。對社會來說,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是至關重要的長期戰略投資。一種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氛圍,我們需要營造,科學的無人區,科學家們需要被支持著去勇闖,未來文明的種子,正孕育在今天的無用之學里。
上次和朋友聊起垃圾分類,他說太麻煩,沒人看得到效果。想想恐龍研究,不也是等了幾十年才慢慢顯現價值嗎?所有需要時間沉淀的事,火急火燎都做不好。我們對無用之學的態度,其實和對垃圾分類的態度很像,都需要點耐心,相信長期的力量。
![]()
人類自身存在意義的探尋,本質上就是對星空、遠古和文字起源的追問。這種探尋,讓我們超越日常生計,更永恒和廣闊的事物,我們能觸碰到。仰望星空時,恢宏、遼闊、不朽的遐想,哲學家亨利-弗里德里克·艾米爾能感受到,每一個愿意停下腳步,聽聽無用故事的人心里,會落進這份遐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