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當AI(人工智能)邁入大規模應用階段,AI已超越單純的‘輔助工具’,成為‘生產引擎’。”10月29日,AIGC影像領域資深創業者董嘉琦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AI重塑行業生態的當下,年輕人應主動擁抱機遇,以AI為杠桿,撬動個人價值的無限可能。
為幫助大學生精準把握AI浪潮,夯實未來創新能力,近日,快手校園聯合可靈AI推出“開學心愿季AI第一課”系列活動,邀請資深AI從業者,通過前沿技術分享與實操演示活動,讓科技賦能教育,讓創新落地校園。
在天津外國語大學,作為《三體》電視劇等多部爆款作品的制片人,董嘉琦向師生分享了AI在概念美術、先導預告、動態預演等環節的創新應用。他還演示了如何用AI工具制作“跨越時空的擁抱”影像,隨著屏幕上不同年代的人物身影溫情相擁,教室里響起學生的驚嘆聲,科技的溫度與魅力在這一刻具象化。
在董嘉琦看來,人與AI的協同是高質量的合作關系:“AI擅長高效、大規模生成多樣化構思與風格供人篩選,而人類的優勢在于提供深度創意引導、憑借經驗判斷。雙方取長補短、激發靈感,才能共同推動創作創新。”同時,他也客觀指出AI的局限性,“要善用AI的長板撬動資源,而非被短板束縛”。
他認為,未來行業更需要“混合型”AI人才。因此,在AI時代,年輕人需重點培養適應性學習能力與杠桿思維:靈活掌握AI新技術,以AI為杠桿放大個人價值,并在實操中持續提升AI應用能力。
“這些分享讓我對AI有了更加立體的認識,未來可以在保證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前提下,更加積極地使用這項技術。”一名天津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說。
日前,“開學心愿季AI第一課”系列活動走進長沙學院馬欄山新媒體學院。AI藝術家吳思以“創意放大鏡”為喻,展開《從創作到制作,AI影像的起點與未來》主題分享。他特別強調了AI技術在行業中的重要性:“2025年全球AI+影視市場規模預計達7.168億美元,掌握人機協作能力已成為行業剛需,這對年輕人未來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AI就像創意的放大鏡。”吳思在分享中形容,“我們腦子里那些模糊的、小小的想法,AI能快速把它放大,變成一個具體的畫面、一段有情節的影像。”他完整呈現了AI工作流程,推薦并演示了如何使用可靈AI及其他AI創作工具。
“我覺得AI影像技術將成為一項必備技能,它對我未來的職業規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熟練掌握AI影像技術將不再是一個‘加分項’,而是一個‘基準線’。”學生徐麗感慨道。
“AI技術發展迅猛,學生不僅要學會使用這一新工具,更要學會將創意與之結合,做出有溫度的作品。”長沙學院馬欄山新媒體學院教師趙苑君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