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資源資產是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面對農村產權交易中長期存在的難題,該如何有效破解?作為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市試點市,江西省新余市以制度創新為基、數字技術為翼、群眾受益為本,實現了農村資產從“沉睡”到增值、從分散到融合的轉變,為盤活農村資源探索出一條解題之路。
盤活農村閑置資產是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農村勞動力持續轉移和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各類農村產權交易需求顯著上升。然而,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長期面臨“三難”:信息不對稱導致交易難、程序不規范引發糾紛多、資產價值難以市場化體現。
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問題,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農村產權交易難題該怎樣破解?交易公開化、透明化和公平化該如何保障?農民獲得感體現在哪里?
近年來,江西省新余市以入選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市試點為契機,采取“政府搭臺+市場唱戲”的方式,建成由市到村垂直聯網、覆蓋全面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和服務平臺,蹚出一條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新路子。截至今年10月31日,新余市農村產權累計掛牌3742筆,成交2795筆,成交金額32430.82萬元。
改革破冰
2023年11月,農業農村部將新余市列為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市試點,這是江西省唯一試點市。
國家試點為何花落新余?“農村最大的資源是土地和房屋,但過去這些資產‘沉睡’的多,流動的少,價值難以顯化。”新余市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陳大和說,早在2021年,新余就在渝水區大膽探索、先行先試,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工作走在江西省前列。“全國試點提的是規范化,改革基礎較好的新余水到渠成。”
提及改革前的陣痛,時任渝水區委副書記潘麗云記憶猶新。2019年在渝水區走訪鄉鎮時,他見過太多“抽屜合同”:某村100余畝山地承包價30年不變,每畝年租金僅24元;某鎮水庫被私下轉包4次,原始合同早已失蹤。“當時,不少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流轉時存在發包合同不規范、拖欠承包款等問題,基層群眾反映強烈,相關信訪事項一度達到200多件。”
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流轉亟待規范,國家、省級層面的政策為新余指明了方向。國務院辦公廳2014年發布的《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扎實做好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工作。2015年江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引導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建和區域聯建。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管理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提供綜合性交易服務……
新余決心將改革作為回應群眾關切、破解“三農”難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一招”。2020年底,新余以渝水區為改革試點,采取政府授權、公司運作的模式,初步搭建起農村產權交易平臺。2021年3月8日,渝水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2025年6月更名為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隨后,新余發揮市一級統籌優勢,按照“建制縣區獨立建+功能縣區合作建”的思路,于2022年1月成立分宜縣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同年,新余高新區、仙女湖區先后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渝水區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開展交易。新余由此在江西率先實現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縣區全覆蓋。
為確保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有序進行,新余出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辦法,明確交易對象、主體和步驟。交易品種涵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四荒”使用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等,要求村集體資產資源流轉必須全部進場交易,鼓勵個人產權流轉進場交易。
“市級統籌、縣區運營、鄉鎮審核、村級采集”四級聯動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成為新余一大亮點:市級統籌指導,推動全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建設;縣區設立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負責交易受理、信息發布等具體實施;鄉鎮服務站審核交易信息,確保數據真實;村級設立信息服務員,收集上報流轉交易信息。
新余市農業農村局農經與政改科負責人朱小蓮說,2023年被列入全國試點以來,新余重點強化交易服務和監督管理,推動農村產權流轉進一步規范化運作。目前,新余已建成市級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1個,縣級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2個,鄉級服務站38個,村級信息服務室415個,實現交易服務全覆蓋。
數字賦能
“當前價468元/畝/年,起拍價150元/畝/年”,2020年12月23日,當渝水區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大屏幕上顯示上述字樣時,在場人員不禁發出驚嘆聲。當天,渝水區下村鎮南村村45畝山地經過13名競拍者34輪手機競價,最終以每畝每年468元的價格被一位種植戶收入囊中,溢價率超200%。
這是新余市第一筆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網上競價成交的地塊。南村村黨支部書記廖圳古至今記得當時的場景:“山地承包經營權還能像商品一樣在網上競價,確實很新鮮。”
得益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如同插上了“翅膀”。記者在渝水區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大廳看到,電子屏幕上滾動顯示著各類流轉信息,土地位置、面積、用途、流轉方式、底價等一目了然。隨著市縣區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門戶網站、業務交易平臺、統計分析平臺相繼建成,新余市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連結成“一張網”,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信息發布、資金結算、數據分析、檔案管理等功能集成化、智能化。
“如今有了數字農交這個平臺,徹底解決了信息閉塞問題。”霞貢村黨支部書記黃海星說。霞貢村橘園之前由于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一般。承包合約到期后,村會計整理好果園面積、價格等信息經鄉里審核后,上傳到分宜縣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掛牌,很快匹配到市里的一位種植戶,橘園最終以每年3萬元的價格成功流轉。最近,霞貢村推動蔬菜大棚流轉的消息發布后,有多位市內外客商咨詢考察。
數據跑起來,業務更高效。“電子招投標技術、區塊鏈技術的運用,讓交易全程留痕、可追溯,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和透明度。”分宜縣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負責人李平介紹,交易平臺還具備智能撮合和自動匹配功能,技術賦能徹底改變了“游戲規則”。過去靠人情撮合的土地流轉,現在變成全國客商云端角逐,市外客商參與率提升至20%。
“農村產權數字化交易的前提是數字化確權。我們以鄉村資產清理規范為突破口,明確產權歸屬,確保每一寸土地都有‘電子身份證’。”朱小蓮說。針對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新余開展專項清理,共清理規范7292份農村集體產權流轉合同,并分門別類建立電子檔案,實現了數字化信息監測管理和信息共享。
“羅坊鎮陂下村委長湖村34.5畝魚塘、籠里村17.02畝魚塘項目到期。”看到新余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系統彈出通知,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公開掛牌,半個月后成功競拍。“每一宗資產資源流轉合同登記在冊,合同到期后,系統會自動觸發預警通知,提醒我們處理相關事宜。”渝水區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負責人廖金平說,電子檔案有效防止了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流失,為后續流轉奠定了產權基礎。
效益共贏
走進仙女湖區河下鎮垱頭村仙女谷景區,停車場停滿了旅游大巴,千畝生態茶園風景秀美,非遺變臉、“西游劇場”等表演區座無虛席;臨近中午,柴火餐廳熱氣騰騰,游客們自己動手圍爐燒菜,充滿歡聲笑語……誰能想到,3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
垱頭村毗鄰新余仙女湖七夕文化度假區,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然而,分散在各村小組的1200余畝荒山和低效林地長期處于“沉睡”狀態,制約著村集體發展。怎樣才能把這些資源開發利用起來,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動員農民拿出山地流轉,集中連片統一規劃,成為鎮村干部的共識。
“仙女湖區河下鎮垱頭村委260畝山地出租。”2022年6月,一則流轉信息引起浙江客商、金瀚集團董事長徐靖華的注意。彼時,他與合作伙伴正籌劃轉型農文旅開發,垱頭村的基礎優勢讓他們看好其發展前景。經過網上競價,金瀚集團以每畝每年213元的價格拿下開發權,并投資1.5億元建設仙女谷。
如今,昔日荒山變身為以“茶文化”為主題,集觀光、休閑、采摘、游玩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度假景區。2024年,仙女谷接待游客50萬人次,實現盈利2300萬元。截至目前,仙女谷項目帶動村組土地流轉收益220萬元,村集體經濟增加20余萬元,為當地村民提供固定就業崗位50個。“土地流轉分紅加工資,我的年收入有6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強。”正為果樹剪枝的垱頭村村民鄒木生道出許多人的心聲。
仙女谷的變化是新余大力推進農村產權流轉結出的碩果。新余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的良性運行實現經濟效益、產業效益、社會效益共贏,激活鄉村全面振興“一池春水”。
集體經濟壯大——盤活的集體資源資產成為村集體增收的“源頭活水”。渝水區珠珊鎮洲下村將350畝農田打包流轉,引進外地種糧大戶以每畝每年440元的價格成交,解決了土地拋荒、耕地碎片化問題,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村民收入40余萬元。通過資源發包、資金入股等多種方式,村集體經濟收入顯著增加。
產業融合發展——引入企業投入資金和先進技術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部分農民還獲得經營性收入。分宜縣分宜鎮洞源村廢棄的煤矸石山曾是村黨支部書記彭紹文的“心病”,掛牌競價后,引進社會資本,建起新余首個櫻桃基地。“我們明年還要發展采摘、垂釣、農家樂項目。”彭紹文對未來充滿信心。
鄉村治理提升——農村產權交易公開透明,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記者打開分宜縣湖澤鎮水川村25畝土地的轉讓申請表,其中包括流轉委托書、權屬證明、地塊面積價格、村委會議決議和村民代表簽字按手印確認表。“村委會干部挨家挨戶上門解釋,這塊地我們自己種不成功,現在流轉出去成為油茶苗培育基地,不但有固定租金收入,還能在基地務工。”水川村村民歐陽登文說。統一的交易模式,讓群眾眼明心亮,減少糾紛。目前,新余農村集體產權進場交易率從60%提升至90%,涉及農村資產的信訪數量逐年降低,走出一條新型鄉村治理的和諧之路。
雙輪驅動
農村產權流轉涉及多方利益,如何確保規范、高效、公平?新余堅持“政府+市場”雙輪驅動,有效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機制規范化建設,力爭為江西乃至全國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可復制的樣本。
“農村集體經濟比較特殊,既希望參與市場經營,又擔心不對等、不匹配、不公正的情況。我們要做的是頂層設計、統籌協調,著力營造平穩健康的市場交易環境。市場能做的就交給市場,讓農村集體經濟資產潛能充分釋放。”新余市農科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王翔說。
規范運營管理,維護交易環境。新余建立多部門參與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監督管理協調工作機制,協調解決涉及有關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的重要問題;出臺《新余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管理辦法》對各級職責、交易范圍等方面予以詳細規定,并同步配套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風險制度、交易機構的內控制度,有效防控交易風險。建立流轉價格指導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農民流轉收益合理增長。
強化政策扶持,提高進場交易量。按照“應進必進,能進必進”原則,要求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必須進場交易,交易服務費由受讓方承擔,出讓方未溢價的項目免收交易服務費,以公益性為主。縣區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深入開展培訓,各鄉(鎮)村流轉的意愿越來越強,主動與縣區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對接流轉交易項目。
搭建“陽光平臺”,讓交易看得見。在渝水區、分宜縣的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大廳,電子大屏實時更新預掛牌項目等信息。農村產權交易從線下搬到線上,實現資產資源公開掛網、云端競價,交易過程公平公正公開。當了多年村干部的廖圳古感覺線上交易省心多了:“所有程序都在網上走,對村干部也是一種保護。”
政府引導規范交易體系、防范交易風險、擴大交易覆蓋面,同時引入市場化定價機制,最大限度體現農村產權的市場價值。目前,新余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網上公開競拍成交77筆,競拍成交金額超4900萬元,整體溢價率達32.4%。“與過去線下交易相比,每畝耕地和養殖水面分別增加承包收益120元、150元。好東西賣出了好價錢,而且合同簽訂后資金就結算,不再有承包費拖欠問題。”廖金平說。
“喚起農村沉睡資源,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一環。其中,產權明晰是前提、數字賦能是手段、群眾受益是根本。”王翔表示,新余以數字化交易平臺打破信息孤島,以規范化制度筑牢信任根基,實現了農村資產從“沉睡”到增值、從分散到融合。下一步,新余將探索村級小微工程、農村閑置農房進場交易,增加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的造血能力。(經濟日報記者 劉 興)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