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觀新聞》報道,11月3日,我國核能成功邁入“釷”時代!這是核能領域的輝煌勝利,幾乎可以說,未來中國的能源將不用發愁了!要深刻了解這一新變化,關鍵在于搞清楚核能的兩名“小隊員”——一個鈾、一個釷。
![]()
發展核能,勢必離不開放射性元素,地球上幾十種元素,誰能產生核裂變反應?過往,全球的答案挺統一的,那就是鈾,這也是全人類走得最久、最遠的路。而上個世紀研發核能的時候,鈾其實還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也就是釷,優勢不少。但這個大方向一直沒人能走通,久而久之,這個想法就被科學界放棄了。
一切的轉機要從11年說起,當時的我國科學院認定,釷充當核能燃料具備一定的可行性,上海團隊接過了這一重擔,幾乎是從零開始,從無到有走出來了一條輝煌新路。為什么能成,這涉及了太多復雜知識,并且屬于絕密,我們只需要關心——這一條新路,會給我國未來帶來多少變化?
![]()
這就不得不提釷相比鈾的優點了,對我國而言,首要的點在于儲量上。我國不是富鈾國家,儲備一直很緊張,而鈾這種戰略資源國際上管控得十分緊,幾乎可以說是用一點、少一點。而相比之下,釷則常見得多,專家做過預測,以當前的儲量來看,釷能支撐我國核能燃燒足足2萬年之久!要知道,我國文明史也才五千年之久,你說這2萬年是不是可以等同于無限了?
而釷不僅多,還表現好,由其建成的核電站,在三大領域上都優于傳統核電站。第一是在于選區和建造上。傳統核電站本質上依然是“燒水生電”,通過加熱水轉化為蒸汽,演化成機械能后再最終成為動能。
![]()
看不懂也沒事,記住發電的過程就是在“燒開水”即可。所以,過往的核電站必須建造在海邊,而且規模、體積極大。但釷核電站擺脫了這種低效的“燒水模式”,從而徹底解放了核電站選址。不僅僅局限于海岸線附近,甚至可以深入內地。同時,核電站也因此擺脫了大、壯這樣的臃腫外觀,所有部件一體化集中在一個小房間里,甚至可以用公路運輸,就地安家。
第二大領域在于安全上。邏輯其實和前文差不多,因為不用采取“燒水”,所以核電站內部不再處于高壓環境,不會因氣體膨脹的影響導致發生核電站泄漏事件。歷史上,人類已經因此吃了不少虧了,而釷核電站的安全性,遠比鈾核電站要好上無數倍。
![]()
第三大領域在于持久運行上。傳統核電站會面臨燃料枯竭的問題,基本運行一段時間就得添加新的鈾燃料。但為了安全著想,添加燃料的過程中,核電站是完全停止運行的。這一停一啟,時間不提,光是浪費的能源就不少。而釷核電站的燃料被設計成了類似膠囊的形狀,添加的時候就和人服用膠囊一樣,直接加入即可。
按照科研團隊的描述,單個膠囊可維持核電站運轉10年之久,并且光是現在,他們就做出了100余個膠囊儲備!換言之,這座核電站已經能用上千年了!可以說,這是中國能源的一大恐怖進步。當其他國家的能源還在用十年、百年計量的時候,中國已經率先邁入了千字頭、萬字頭!手握能源這個大殺器,中國的未來定然是充滿希望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