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學食堂上架999元一只的帝王蟹,網友曬圖后迅速引發熱議。有人為食堂“接地氣的高端服務”點贊,覺得花更少錢就能在校園里嘗鮮很劃算;也有人質疑高校食堂該守著“平價初心”,賣這么貴的海鮮是鼓勵學生亂花錢。其實這場爭議的核心,從來不是“只能賣便宜菜”或“不能賣貴菜”的單選題,而是我們該用怎樣的眼光看待今天高校食堂的功能。除了“一葷一素十幾元管飽”的餐食供給,能否在保障公益的同時,給學生多一種選擇?
很多人對高校食堂的印象還停留在“大鍋菜、低價位”的過去,覺得食堂就該服務大多數學生的基本需求,一旦出現高價菜品,就是偏離了公益屬性。但是現在的大學生群體早已不是“千人一面”,家庭經濟條件不同,消費需求也必然有差異。有的學生可能更在意每餐的性價比,有的學生偶爾想和同學聚餐嘗鮮,這些需求本就沒有高低之分。南大食堂推出帝王蟹的同時,也保留著10元一個的生蠔、40元一斤的沙蝦,平價菜窗口沒減、分量沒少、口味沒變。這種“基本需求管夠,個性需求滿足”的思路,恰恰是考慮到了每個學生的多元需求和消費選擇,這才是校園服務該有的溫度。![]()
再說“鼓勵高消費”的質疑,其實有點杞人憂天。999元一只的帝王蟹,對每月生活費大多在1700元左右的學生來說,顯然不是日常消費選項。食堂賣帝王蟹,不是逼著學生買,而是給有需求的學生提供一個更靠譜的選擇。比起校外餐廳可能存在的“缺斤短兩”“過度加工”,食堂的食材新鮮度、價格透明度都更有保障。真正的理性消費教育,應該是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消費能力有多大”,而不是簡單地把高價菜品擋在校園門外。
更值得關注的是,南大食堂賣帝王蟹,背后是高校后勤服務從“我做什么你吃什么”的供給側思維,轉向“你要什么我做什么”的需求側思維。過去很多校園食堂,菜品更新慢、口味單一,學生寧愿花更多錢點外賣果腹。現在食堂主動調研學生需求,推出包括海鮮在內的多樣化菜品,本質是在和校外餐飲競爭,倒逼自身提升服務質量。但這里必須劃出一條紅線,后勤服務升級可以靈活,但不能丟了“公益底色”。如果食堂為了賣高價海鮮,減少平價菜窗口、降低平價菜質量,那就是真的跑偏了;可如果只是在保障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多添幾個特色選項,這樣的升級就該被認可。
今天的高校服務,該如何擺脫“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無論是食堂餐飲、宿舍條件,還是其他后勤保障,都不該用單一標準來衡量。畢竟,高校培養的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而一個能尊重多元需求、平衡公平與個性的校園環境,才能更好地教會學生如何在現實中做出理性選擇,如何在差異中找到平衡。這或許比糾結一只帝王蟹該不該出現在食堂,更有育人的意義。(段智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