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當一種導彈具備在120英里外精準鎖定目標并令敵機難以逃脫的能力,再與上百架4.5代戰斗機協同作戰時,空中對抗的格局將發生怎樣的根本性轉變?
根據美國媒體《國家安全雜志》于2025年11月3日發布的消息,烏克蘭正計劃從瑞典采購100至150架JAS-39“鷹獅”-E型多用途戰斗機,其核心戰力支柱正是配套使用的“流星”超遠程空對空沖壓動力導彈。
這一武器組合為何被視為烏軍重建空中力量的關鍵支點?而俄羅斯空軍又為何可能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戰術困境?
![]()
“流星”導彈所擁有的120英里有效射程,已遠超俄軍現有空戰防御體系的應對極限。相比之下,烏克蘭當前F-16戰機搭載的AIM-120C中距彈,射程僅為“流星”的一半左右,性能水平與俄制R-77相當,在超視距交戰中命中效率受限明顯。
而“流星”采用先進的固體燃料沖壓發動機推進技術,可在飛行末段持續加速,顯著擴大了目標無法規避的“不可逃逸區”,其范圍可達傳統空空導彈的數倍之多。一旦被該導彈鎖定,俄方戰機即便采取劇烈機動也極難擺脫。
更關鍵的是,“流星”支持全程數據鏈動態修正航跡,直到接近目標前才需激活主動雷達導引頭,這意味著發射過程不會觸發敵方雷達告警接收器。等俄軍飛行員察覺威脅時,往往已處于致命殺傷范圍內,反應窗口幾乎為零。
這種隱蔽突襲式的打擊模式,恰好擊中了俄軍當前空中戰術體系的薄弱環節。俄空軍頻繁依賴有人駕駛戰機在防區外投放滑翔制導炸彈,依靠彈藥本身的射程優勢規避烏方防空火力網。
![]()
然而,“流星”的超遠打擊半徑直接將這類遠程攻擊平臺納入自身獵殺范圍。若俄方載機保持安全距離則無法實施有效打擊;若前推靠近以使用短程武器,則極易成為“流星”的優先獵物。
一旦烏克蘭實現百架級“鷹獅”-E的大規模部署,俄軍原本靈活高效的空中行動節奏將受到嚴重制約,打擊效能勢必大幅下滑,空域控制權也將面臨系統性挑戰。
“流星”強大戰斗力的釋放,離不開與其深度整合的“鷹獅”-E戰斗機。“鷹獅”-E作為一款專為高強度戰場環境設計的4.5代輕型戰機,僅需600米長度的公路或簡易跑道即可完成起降任務。
配備防滑輪胎與鴨翼增升結構后,即使主要機場遭精確打擊損毀,仍可在分散式臨時起降點快速運作,完全契合烏軍推行的“分布式空中游擊戰”戰略需求。
![]()
在后勤保障方面,每架“鷹獅”僅需5名征召技術人員加1名資深工程師,便可在10到20分鐘內完成加油、掛彈及基本檢修作業,出動頻率遠高于同類現代戰斗機。
單機每飛行小時運營成本控制在8500美元以內,相較其他西方主力機型動輒1.5萬至4.5萬美元的成本,經濟性極為突出,對于財政壓力巨大的烏克蘭而言,是一項極具性價比的戰略選擇。
與瑞典原產的“愛立眼”預警機系統深度聯動,進一步提升了“鷹獅”編隊的戰場生存能力。兩者本就基于同一作戰生態開發,“愛立眼”擁有高達250英里的探測覆蓋范圍,可提前發現并跟蹤俄方空中目標,并通過加密數據鏈實時共享目標信息。
這使得“鷹獅”能在完全靜默狀態下執行攔截任務——無需開啟自身雷達暴露位置,便可實現“先敵發現、搶先開火”,從而極大增強“流星”導彈的突襲成功率,構建起完整的“探測—引導—打擊”閉環鏈條。
![]()
烏克蘭對“鷹獅”系統的迫切需求,源于其空軍近年來的沉重損耗和裝備代際落差。2022年沖突爆發初期,烏軍尚保有約124架蘇制戰斗機,但在歷經46個月的高強度對抗后,已有近百架被擊毀或喪失作戰能力。
盡管部分西方國家陸續援助了米格-29、F-16A/B等機型,但這些大多屬于老舊型號或退役翻新機,航電系統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水平,僅能承擔基礎防空任務,難以抗衡俄軍日益現代化的空中力量。
此次引進100至150架“鷹獅”-E,將實現烏軍空中戰力的代際躍遷。作為4.5代戰機,它配備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和集成化電子對抗系統,全面超越現役裝備的技術水準。
![]()
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透露,基輔方面同時正與法國洽談采購“陣風”戰機,并繼續推進美國F-16交付項目,長遠目標是組建一支由250架現代化戰斗機組成的聯合空中編隊。
屆時,烏軍將真正具備與俄羅斯空軍進行正面博弈的實力,扭轉長期被動防御的局面。
“鷹獅”另一項突出優勢在于極強的武器兼容性。由于烏克蘭目前彈藥來源涵蓋美、歐、以、瑞等多個國家,形成了復雜的“多國混裝”供應體系。
而“鷹獅”平臺可無縫整合包括美國AIM-9X近距格斗彈、歐洲“IRIS-T”紅外成像導彈、“風暴陰影”巡航導彈、以色列空地武器以及瑞典RBS-15反艦導彈在內的多種彈藥類型。
![]()
這一特性使烏軍無需更換平臺即可自由切換不同打擊模式,戰術靈活性遠勝于“幻影”2000-5或早期批次F-16,極大增強了任務適應能力。
當然,這項宏大的采購計劃也面臨現實障礙。整套100至150架“鷹獅”-E的采購方案(含飛行員培訓、后勤保障與技術支持)預計耗資140億至220億美元,單機價格約為8500萬美元,已接近F-35A隱身戰機裸機售價。
目前資金渠道尚未最終確定。瑞典方面提出可用西方凍結的俄羅斯海外資產進行支付,但遭到比利時等歐盟成員國反對,談判仍在僵持之中。
新機正式交付最早也要等到2029年。不過,瑞典考慮提前移交本國即將退役的“鷹獅”C/D型作為過渡機型,最快可在2026年投入烏軍服役,用于訓練飛行員和地勤團隊,縮短整體形成戰斗力的時間周期。
![]()
薩博公司已宣布將“鷹獅”生產線年產量由原先的12架提升至20至30架。一旦烏克蘭訂單落地,產能有望再次翻番,甚至不排除未來在烏克蘭本土設立組裝線的可能性。
此舉不僅能加快交付速度,還能降低后期維護成本,并推動烏克蘭國防工業體系向西方標準靠攏。
對烏克蘭來說,這筆投資不僅是應對當前戰爭的緊急舉措,更是一次深遠的戰略布局。即便未來大規模沖突趨于緩和,150架“鷹獅”配合“流星”導彈系統及分散部署能力,也將構成一道堅固的空中防線。
任何潛在侵略者都將面臨高昂的介入代價,使其領空成為真正的“硬核屏障”。
盡管外界有聲音指出,“鷹獅”不具備全頻段隱身能力,其雷達反射截面積(RCS)約為0.6至1.5平方米,雖優于F-16的3平方米水平,但仍無法勝任深入敵后縱深打擊任務。
但在烏克蘭當前作戰環境下,該機型并不需要執行跨境突防行動,主要使命是在本國領空建立持久威懾,維持區域制空權。
其內置的先進電子戰系統可通過信號干擾、虛假回波生成和移動誘餌模擬等方式迷惑敵方雷達,結合360度全覆蓋導彈逼近告警系統(MAWS),即使缺乏完全隱身能力,也能在高威脅空域中實現高效機動與生存。
從戰略視角審視,此次采購標志著烏克蘭空軍正式開啟從“蘇式裝備體系”向“西方現代化作戰架構”的全面轉型。
這不僅意味著戰斗力的實質性躍升,也為深化與北約國家的聯合作戰能力、情報互通與后勤協同奠定了堅實基礎。
“流星”導彈與“鷹獅”戰機的組合再次證明,在非對稱戰爭中,真正決定勝負的并非單一技術指標領先的武器,而是能否精準匹配戰場實際需求的“平臺+彈藥+戰術”一體化解決方案。
對俄羅斯而言,這意味著其長期以來依賴的距離優勢和戰術自由度正在被逐步壓縮,傳統空中壓制手段逐漸失效,整體空中優勢地位將進一步削弱。
這場圍繞150架先進戰機與120英里絕殺射程導彈展開的戰略博弈,終將深刻重塑俄烏空中力量對比,并對整個沖突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