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10月30日,中美在韓國釜山達成一項臨時性安排,雙方均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協:
美方表示將取消針對中國芬太尼相關產品的額外關稅及港口附加費用,同時宣布暫停執行引發廣泛爭議的“穿透性審查規則”一年時間。
作為回應,中方決定將現行稀土出口管理措施延長實施一年,為后續對話保留協商窗口。
然而僅隔三日,11月2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聞專訪時態度驟然轉變。
![]()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他公開表達對中國履約意愿的懷疑,并放出強硬言論:
若中國未能履行承諾,美國將啟動“最強有力的反制工具包”,涵蓋重新加征關稅在內的全部可用手段。
耐人尋味的是,他在同一場合又強調希望與中國建立“可信賴的合作關系”。
![]()
協議墨跡未干便立即施壓,這種前后矛盾的姿態令人質疑:美方究竟意在推進合作,還是刻意制造緊張氛圍?
真正的問題在于,究竟是哪一方在不斷違背承諾、動搖互信?
而這并非美國首次采取此類策略。
![]()
今年5月,兩國曾在瑞士舉行高級別磋商,起因正是美國此前過度使用極限施壓導致自身陷入困境。
彼時美方大幅上調關稅,結果國內通脹飆升,企業成本激增,民眾負擔加重,最終被迫重返談判桌尋求出路。
如今剛剛取得初步進展,卻又急于亮出“最大杠桿”的威懾姿態。
![]()
明眼人都能察覺,貝森特此番表態更多是面向美國內部政治需求的一種姿態展示。
國內強硬派長期批評政府對華政策“軟弱”,因此每次外交接觸后,總需通過強硬言辭來證明立場堅定。
![]()
但這類做法除了削弱剛剛萌芽的信任基礎外,還能帶來什么實質性收益?
更值得玩味的是,貝森特在同一采訪中承認,美國部分經濟部門已顯現收縮趨勢。
倘若應對失當,局部衰退可能迅速演變為系統性風險。
![]()
所謂“最大杠桿”,實質仍是老調重彈——再度祭出對華加稅的舊策。
問題是,除關稅之外,美國手中還有多少有效籌碼?
軍事上構建奧庫斯安全框架,科技領域組建芯片四方聯盟,金融方面依賴美元加息周期,供應鏈層面推行“新印太經濟架構”。
![]()
過去數年這些手段輪番上陣,卻并未遏制中國發展勢頭,反而促使中國在高端制造與國防科技領域實現全面突破。
以半導體為例,美國聯合荷蘭、日本等國對中國實施史上最嚴技術封鎖。
結果卻是中國芯片產業逆勢成長,多個關鍵技術環節實現從零到一的跨越。
![]()
華為麒麟系列芯片成功回歸市場,國產極紫外光刻設備研發進程持續提速。
這種“越圍堵越自強”的現象,顯然超出了美方最初的預判。
![]()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貝森特聲稱中國的稀土主導地位僅能維持12至24個月,因美國即將建成自主供應鏈。
這番話看似自信,實則低估了產業鏈建設的復雜性。
僅以中游精煉分離環節而言,中國占據全球九成以上產能,背后依托的是數十年積累的技術體系和完整配套網絡。
![]()
美國及其盟友目前才剛起步,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少則三五年難見成效。
澳大利亞與加拿大等地的新項目,或受限于環保審批,或面臨工藝不成熟問題,初期產品良率尚不穩定。
更何況,稀土行業的進入門檻遠高于外界想象。
![]()
首先是技術壁壘,稀土元素的分離提純涉及高精度化學流程控制,每一步都需嚴格把控參數。
其次是環境治理難題,開采與加工過程會產生大量放射性廢渣,處理不當極易造成生態災難。
最后是經濟可行性,缺乏足夠產量支撐,單位成本無法攤薄,商業運營難以維系。
![]()
這三重障礙,任何一關都不是簡單投入資金就能快速逾越。
而真正令美國焦慮的是,他們逐漸意識到以往倚仗的“施壓工具”正日益失效。
![]()
一旦觸及稀土議題,美方立刻顯露出不安情緒,原因在于他們深知:
無論是集成電路、航空航天,還是新能源汽車、精密儀器制造,哪一個高端領域可以脫離稀土資源?
嘴上喊著“降低依賴”,行動上卻緊急串聯盟友籌建“稀土同盟”,試圖另起爐灶繞開中國。
![]()
可惜現實殘酷,技術壁壘不會因政治意愿而自動消失。
頗具反諷意味的是,貝森特擔憂中國失信,若回溯過往記錄,到底是誰屢次毀約背信?
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單方面撕毀伊核協議、對盟友突然加征鋼鋁稅、擅自更改國際貿易規則。
![]()
美國自身的信用紀錄早已千瘡百孔。
就近而言,馬來西亞多方會談剛達成共識,美方旋即繼續強化技術管制。
眼下釜山協議尚未落實,又迫不及待威脅重啟關稅大棒。
![]()
國際社會對此類行為早已習以為常。
歐洲伙伴私下多有抱怨,日韓等亞太盟友更是深受其擾。
今日宣稱加強協作,明日可能因國內選舉或黨爭需要突然轉向。
![]()
這種高度不確定的政策風格,迫使許多國家重新評估對外戰略選擇。
相較之下,中國始終如一地履行世貿組織各項義務,提前完成多項碳減排目標。
即便面對持續高壓態勢,仍主動為對話留出緩沖空間。
![]()
此次延長稀土管控期限,正是展現建設性姿態的具體體現。
但美國這種既想獲取利益又不愿平等相待的做法,恰恰暴露其戰略上的不自信。
中國的立場始終清晰:合作之門永遠敞開,核心原則絕不退讓。
![]()
稀土政策延期并非屈服于外部壓力,而是為雙方爭取更多時間化解分歧。
如果美方繼續奉行出爾反爾的策略,中國完全具備相應的反制能力與戰略定力。
事實上,美國的內心矛盾昭然若揭:經濟上深度依賴中國市場,政治上卻拒絕接受平等伙伴關系。
![]()
但必須指出,國際合作的本質不在聲量大小,而在實力與信譽的比拼。
中國擁有完整的稀土全產業鏈布局,具備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與耐心,更重要的是堅守國際承諾的良好聲譽。
美國若真心希望解決問題,就應摒棄陳舊的霸權邏輯,以平等身份務實開展對話。
![]()
否則,一味上演“簽約即翻臉”的鬧劇,終將耗盡自身在全球舞臺上的公信力。
互利共贏才是長久之道,期待美方早日領悟這一基本常識。
畢竟,在高度互聯的世界格局中,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孤立生存。
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中美更應肩負起維護世界經濟穩定的共同責任,而非不斷制造動蕩與變數。
![]()
結語
美國所謂的“最大杠桿”聽起來氣勢洶洶,但細究起來,既然手握如此強力工具,為何還要坐下來談判?貝森特的言論表面指向中國,實則是向國內鷹派勢力釋放信號。須知,稀土供應鏈的關鍵節點掌握在中國手中,美國短期內根本找不到替代方案。歷史終將證明,在這場戰略博弈中,真正的強者無需頻繁揮舞“杠桿”來證明自己。
![]()
參考文獻:1.大江網-2025-11-03——《美財長貝森特表示,中國如果繼續阻礙稀土出口,美國可能對華加征關稅,外交部回應》2.新浪財經-2025-05-07——《中美高層將在瑞士重啟會談 貿易戰背景下尋求緩和》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