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子打卡韜奮路。以下均 徐瑞哲 攝
從學森路、叔同路到旭華路,走進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找得到以錢學森、李叔同、黃旭華等杰出校友命名的大師路。而今,在他們共同的百年母校,在一棵正開花的桂花樹下,又多了一條“韜奮路”。
11月5日,是鄒韜奮生日;11月8日,是中國記者節。特別的日子前夕,上海首條以韜奮命名的校園道路,在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設計學院之間從東向西開啟了。路牌西側的介紹牌寫著:鄒韜奮(1895-1944),原名鄒恩潤,江西余江人,生于福建永安,著名新聞記者、出版家、政論家。
![]()
回溯“五四”之前,1912年至1919年,鄒韜奮先后就讀于交通大學(時名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附屬小學、中學及大學電機科。作為中國現代新聞出版業的杰出代表,以其名字命名的“長江韜奮獎”和“韜奮出版獎”,是我國新聞出版界表彰個人成就的最高榮譽。
“原來韜奮先生在交大附屬小學階段就立志要當記者了,我也希望像先生一樣以筆為劍、為民發聲。”“韜奮學長一生辦報救國,我很想告訴他,如今國泰民安,正是他所期盼的。”當天紀念鄒韜奮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中,媒傳學院等大學生發出感慨。在他們眼中,母校為鄒韜奮學長日后投身新聞出版事業、創辦《生活》周刊與生活書店、確立當一名“永遠立于大眾立場”新聞記者的人生理想奠定根基。
![]()
目前,已實施3年的“鄒韜奮卓越傳媒人才成長計劃”打破專業壁壘,吸引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錢學森班、人文學院、外語學院、法學院、建筑學、環境科學、獸醫學等文理工醫各領域14個院系的學子,構建起跨學科傳媒人才培養新格局。
這項“韜奮計劃”學員們以自己的口吻書寫創意短視頻《寫給韜奮先生的信》,與前輩先賢隔空對話:“我們以信仰為墨,以赤誠為筆,共書一封信,寫給百年前的您。”短視頻中,借助AI創作工具,韜奮先生穿行于交大校園、教室樓堂,與青年學子共沐時代之光,同聽信仰回聲。
“諸位同胞,我是鄒韜奮……”當天下午,上海交大文博樓也響起了一個低沉而堅定的男聲,鄒韜奮先生的肖像變成了活靈活現的“數字人”,講述他“執筆為劍、恪守新聞理想”的一生。據了解,數字人由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師生基于鄒韜奮真實照片、文字資料和故居展陳,融合AIGC技術生成,首次從韜奮先生本人的第一視角展開影像自述。
![]()
除了引導片《走進鄒韜奮》,在紀念鄒韜奮誕辰130周年紀念大會上,交響序曲《韜奮》使用權捐贈、《韜奮精神的時代回響》新書首發,而由上海交大紀錄片中心主創的韜奮精神紀錄片《追尋信仰之光》片段點映,更首次向觀眾展現鄒韜奮在病榻上寫的《患難余生記》手稿。該手稿現保存于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檔案館,用的是當年生活書店的稿紙。文中,鄒韜奮系統總結了生活書店的“生活精神”:堅定、虛心、公正、負責、刻苦、耐勞、服務精神、同志愛。
“韜奮先生在《生活》周刊第二卷就設立了‘讀者信箱’,”在“韜奮精神的新時代傳承”學術研討中,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韜奮精神的時代回響》文集主編肖偉光認為,這種主動策劃、邀請讀者深度參與內容生產的做法,正是今天用戶生成內容(UGC)的前驅與典范,這也足見鄒韜奮熱烈的服務精神、強烈的受眾意識與前沿的經營理念。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這一系列紀念活動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上海市委宣傳部、韜奮基金會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主辦,上海交大黨委宣傳部、媒體與傳播學院共同承辦,來自全國新聞界、教育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與上海交大師生在校緬懷新聞先驅,致敬精神地標。
原標題:《從學森路到叔同路,在母校桂花樹下,又多一條大師路,紀念130年前誕生的他》
圖片來源:本報記者 徐瑞哲 攝
題圖視頻:《追尋信仰之光》紀錄片同名MV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瑞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