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巍學府,弦歌不輟。大學校園里,一座座博物館珍藏文明記憶,一間間校史館銘刻奮斗足跡,一幢幢圖書館承載智慧結晶,一棟棟老建筑見證時代變遷。“不用外國的,我們自己建!”今天,微言教育“校館弦歌·弘揚科學精神”系列,讓我們一起走進大連理工大學校史館,感受與國同行76年的硬核浪漫——
“不用外國的,我們自己建!1973年,為響應國家‘三年改變港口面貌’的號召,大連理工大學臨危受命,組織400余名師生,僅用19個月便完成了我國第一座現代化油港港口設計任務!”在大連理工大學校史館錢令希院士的手繪圖紙前,校史館講解員、建設工程學院研究生王孜文將“第一港”的故事娓娓道來。
![]()
在大連理工大學凌水校區明德路西側,一座古樸的三層建筑坐落于此,這便是大連理工大學校史館。它由1952年建設的理化電大樓加固改造而來,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在2280平方米的布展空間,翔實的圖文、實物資料,輔以數字雕塑、場景復原等技術手段,生動展現了大連理工大學“由黨創辦、與國同行”的發展歷程。
![]()
校史館展區設序廳、沿革廳及專題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大連理工大學誕生于中國共產黨擘畫的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藍圖之中。建校初期,黨選派一批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投身大連理工大學的創辦和發展。艱苦創業、開拓興學,黨辦大學的紅色基因深深鐫刻在大連理工大學師生的血脈中,滋養著大連理工大學不斷砥礪向前。”校史館館長劉曉梅介紹。
![]()
“走進校史館,滿是震撼與敬意,前輩們自強不息、科技報國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該校厚德書院大一新生王雅潔在參觀后感慨道。每年,學校都會組織新生參觀校史館,今年又將有一萬余名學生走進校史館,共上一堂紅色校史課。
![]()
大連理工大學持續開展紅色校史資源挖掘整理,建校初期電文,創校先賢、兩院院士、杰出校友的證書獎狀、筆記手稿,學校教師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軍功章……4600余件珍貴檔案,為全校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素材。
![]()
從新中國首臺激光器的自主研制、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究工作,到助力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等大國重器、大國工程建設……這里展示的不僅是大連理工大學的發展歷程,更是老一輩教育家、科學家為黨和國家建設矢志奉獻的生動實踐。作為教育部“紅色文化弘揚基地”、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連理工大學將校史館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面向中小學開展紅色研學活動,與科研機構等開展聯合活動,積極發揮社會服務作用。
![]()
“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祖國共產主義建設中貢獻一切!”展館中陳列了氣體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俞鴻儒,軋管工藝與設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殷國茂等一批學校首屆畢業生手寫的“畢業決心書”。一封封決心書,表達了老一輩大連理工大學學生為祖國奉獻終生的決心,也激勵著一批批年輕學子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文字 |吳琳、杜佳
來源 |綜合自《光明日報》、大連理工大學微信
校館弦歌
·傳承紅色基因
· 汲取文化力量
· 弘揚科學精神
更多教育信息
關注微言教育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注明來源↓↓↓
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微信號:jybxw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