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全運會跳水賽場,一個身影悄然出現在觀眾席,瞬間點燃了現場的鏡頭和網絡。
是陳若琳。
![]()
照片里的她,穿著簡單的白色T恤,頭發隨意地披散在腦后,臉上帶著淡淡的妝容。
就是這么一個隨性的狀態,卻讓評論區瞬間“炸”了鍋,滿屏都是驚嘆:“怎么越來越美了!”、“這狀態也太好了吧!”
![]()
的確,鏡頭下的陳若琳,面部線條柔和,眼神清亮,整個人透著一種松弛下來的從容和溫柔。
這和人們記憶里,那個站在十米臺上,眼神銳利、不茍言笑,渾身散發著“生人勿近”的冠軍“殺氣”的女孩,判若兩人。
![]()
2016年24歲的陳若琳因傷退役,帶著五枚奧運金牌的無上榮光,她本可以有無數條更輕松的路。
但她選擇了最難的一條——回到泳池邊,拿起教鞭。
她面對的,是一群和她當年一樣,對冠軍充滿渴望,也同樣叛逆、脆弱的孩子,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全紅嬋。
![]()
所有人都以為,一個“冠軍”教另一個“天才”,會是一個輕松的“王炸”組合。
但現實的殘酷,很快給了陳若琳一記重擊。
當運動員時,她只需要管好自己。
![]()
她的世界很簡單:訓練、比賽、拿冠軍。
她對自己狠,每天的訓練量是隊里出了名的“卷王”,體重更是常年控制在嚴苛的數字,不敢多吃一口飯。
這種極致的自律,是她成功的密碼。可當了教練,她發現這套密碼失靈了。
![]()
她面對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動作,而是一個個鮮活、敏感的個體。
她把對自己的那套“狠”勁兒用在隊員身上,卻發現效果適得其反。
隊員練不到位,她比誰都急,氣得在場邊跳腳;隊員因為發育期控制不住體重,她心急如焚,甚至會忍不住說重話。
![]()
她不懂,為什么自己能做到的,隊員卻做不到?
那段時間,是她最擰巴、最痛苦的時期。
鏡頭捕捉到的她,總是眉頭緊鎖,眼神里充滿了運動員時期的那種嚴厲和壓迫感,只是對象從自己變成了隊員。
![]()
她像一個困在籠子里的猛獸,一身的經驗和力量,卻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地傳遞出去。
她陷入了巨大的自我懷疑:我是一個成功的運動員,但會是一個失敗的教練嗎?
她開始學著去“看見”那個曾經的自己。
![]()
她想起自己小時候,因為想家、因為訓練苦,也曾在被窩里偷偷哭泣;想起自己面對瓶頸時,也曾有過無助和迷茫。
她忽然意識到,眼前的這些孩子,正在經歷她曾經經歷過的一切。
![]()
她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嚴厲的、下達指令的教練,更是一個能理解她們、能引導她們、能在她們快要撐不下去時,給她們一個擁抱的“姐姐”。
于是那個渾身是刺的陳若琳,開始慢慢收起自己的鋒芒。
她學著去溝通,而不是命令。
![]()
她不再只是吼“你怎么又做不到”,而是蹲下來,耐心地分析動作,一遍遍地做示范。
她開始關心隊員的生活,陪她們聊天,了解她們的煩惱。
當全紅嬋因為比賽失利而痛哭時,我們會看到,是陳若琳第一時間沖上去,緊緊地抱著她,輕輕拍著她的背,像一個保護者。
![]()
這個轉變,比她當年練習任何一個高難度動作都要艱難。
因為它需要卸下自己所有的驕傲和鎧甲,去共情,去理解,去成為那個自己曾經也渴望過的、溫柔而堅定的依靠。
所以當我們今天再看到觀眾席上的陳若琳,看到她臉上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柔和與恬靜時,我們才真正讀懂了她“面相”變化背后的故事。
![]()
那不再是屬于運動員的、征服世界的“殺氣”,而是一種屬于引路人的、包容世界的“溫柔”。
她用自己的轉身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永遠站在最高處,而是有能力走下來,牽起別人的手,陪著他們,一起走向那個高處。
那張曾寫滿勝負欲的臉,如今之所以變得如此美麗,是因為它終于寫上了“理解”與“愛”。
![]()
信息來源: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