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重大成就,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科學理論,不是零散的、經驗的堆砌,而是系統的、科學的學說;不是書齋里的抽象邏輯,而是源于實踐、經過實踐檢驗、并指導實踐的行動指南。推進黨的創新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深刻理解其精髓、充分發揮其偉力的必然要求和關鍵著力點。
在這一理論體系的構建與升華過程中,“兩個結合”起著根本性的重要作用,而這一過程的偉大成果與實踐呈現,便是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刻理解其中的內在邏輯與辯證關系,對于我們在新征程上掌握歷史主動、奪取新的偉大勝利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黨的創新理論發展的內在要求
體系化學理化,是將實踐中形成的、散見于各領域的創新觀點、思想和論斷,進行系統整合、邏輯提升和學理論證,使之成為一個結構嚴謹、邏輯自洽、內涵豐富的科學理論體系。推進黨的創新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加強理論建設、深化理論武裝的重要舉措,意義深遠。
首先,這是應對復雜形勢,統一思想意志的迫切需要。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矛盾問題之復雜前所未有。沒有一個系統完備、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就難以廓清思想迷霧、辨明前進方向、凝聚最大共識。體系化學理化的理論,如同一個強大的“思想坐標系”,能夠為全黨全國人民在驚濤駭浪中保持戰略定力、步調一致向前進提供根本遵循。
其次,這是實現理論自身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環節。黨的創新理論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之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體系化學理化的過程,正是清晰梳理這一理論譜系和歷史脈絡的過程,從而確保理論發展的連續性和創新性的統一。
再次,這是提升國際話語權,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舉措。要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有一套體系完整、邏輯嚴密、學理深厚的中國理論、中國學說作為支撐、指導。只有用國際學術界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學理方式,清晰闡釋中國道路背后的理論邏輯,才會更有效破解西方的意識形態偏見和話語霸權,讓世界真正讀懂“中國奇跡”背后的“中國道理”,從而提升我國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
“兩個結合”是活力源泉
黨的創新理論之所以能不斷實現體系化學理化的發展,其深層動力和基本方法路徑就蘊含在“兩個結合”之中。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為理論創新提供了實踐根基與現實導向。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理論創新最具代表性而又一以貫之的原則。它強調理論必須服務于實踐,并從實踐中獲得滋養和發展。
“中國具體實際”不僅是靜態的國情,更是動態發展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偉大實踐。它包括歷史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國內外環境、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等一切現實因素。這一結合的具體展開,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解決當代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論的正確性與否,最終要靠實踐來檢驗。成功的經驗被總結提煉為理論原則,遇到的挫折和挑戰則促使我們進行理論反思與突破。正是這種結合,確保了黨的創新理論始終圍繞“中國問題”展開,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體系化學理化不是構建空中樓閣,而是對“相結合”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經驗、規律性認識進行系統梳理和理論升華。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理論創新提供了文化根基與民族特色。這是新時代理論創新的一個重大突破和鮮明特征,它解決了馬克思主義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的根本問題,賦予了黨的創新理論深厚的民族底蘊和鮮明的文化根基。
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積淀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滲透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中。這一結合,不是簡單地把馬克思主義貼上傳統文化的標簽,而是通過融通與契合,使馬克思主義真正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使其更具“中國味”,更易于被中國百姓所接受和認同。例如,“共同富裕”思想與儒家“大同社會”“富民”思想的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協和萬邦”“天下為公”理想的連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更多是基于西方工業文明的歷史背景進行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注入了東方智慧,從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維度和詮釋視域。這一結合使黨的創新理論不僅具有真理的維度,更具有文明的維度。體系化學理化的過程,也因此成為一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
“兩個結合”的偉大實踐成果
“兩個結合”相互促進、有機統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確保了理論的實踐性和時代性,使其永葆生機活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確保了理論的民族性和主體性,使其根基深厚。理論的最終價值在于指導實踐、創造歷史。“兩個結合”及其催生的體系化學理化的理論成果,其偉大意義最終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和彰顯。
中國式現代化,是“兩個結合”在實踐領域最集中的體現,它徹底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其“新”在何處?一是源于“結合”的獨特基因。它不是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模仿或翻版。它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指引現代化方向,又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規劃現代化路徑,更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現代化的價值理念和精神滋養。因此,它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中國的特色和中華文明的底蘊。
二是展現五大鮮明特征。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其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必須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任何模式。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區別于西方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汲取了“倉廩實而知禮節”等中國傳統智慧,摒棄了西方物質主義膨脹的弊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天人合一”傳統哲學思想的現代踐行,區別于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式現代化老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源于“以和為貴”“天下大同”的文化傳統,超越了西方通過戰爭、殖民、掠奪實現現代化的霸權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本身就是黨的創新理論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這條道路的不斷拓展,又為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實踐源泉。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其意義遠超一國之范圍,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其“新”在何處?一是文明基礎的創新,它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上,以人民為中心,區別于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西方文明。二是文明內涵的創新,它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又弘揚中華文明,還吸收借鑒一切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是一種綜合性、創新性的文明形態。三是文明路徑的創新,它提供了一條通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新路,為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深刻闡釋,是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至高任務。它要求從人類文明史的高度,用深厚的學理闡明這一新形態的歷史必然性、獨特優越性和世界意義,從而為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升華
在堅持“兩個結合”中持續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具有極其重大的理論、實踐和世界意義。
理論層面,它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卓越創造力。通過“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和發展,展現出更具實踐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理論形態。
實踐層面,體系化學理化的創新理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它極大地增強了全體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凝聚起萬眾一心、砥礪前行的磅礴力量。
世界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破除了西方中心論的迷信。它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和文明形態的多元性。這為發展中國家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寶貴啟示,為完善全球治理、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貢獻了中國智慧。
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是一項長期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必須深刻把握“兩個結合”,不斷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研究闡釋,自覺用以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要以體系化學理化的最新成果,指引中國式現代化宏偉事業破浪前行,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殷玉平,系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副校(院)長
來源:大眾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