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一則國際新聞引發廣泛關注,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對外表態,將在24小時內大幅提升對印度輸美商品的關稅額度,不僅如此,他還公開將印度稱作“死亡經濟體”,指責該國“漠視烏克蘭人的困境”。
這番猝不及防的言論,讓印度官方陷入慌亂,原本毫無準備的他們,只能倉促尋找減輕經濟損失的辦法,印度落到這般境地,著實令人唏噓。
![]()
過去數年,為了維系與美國的盟友關系,印度付出了不少努力,積極參與美日澳印組建的“四方安全對話”,在加沙問題上明確站隊以色列,甚至連續多年獲得G7峰會的參與資格。
美國也曾給予印度一些回饋,授予其“非北約盟友”地位,雙方在武器出售、聯合軍演等領域開展了多項合作。
本來想靠著抱美國大腿實現發展突破,但后來發現,所謂的盟友情誼在利益面前不堪一擊,美國的翻臉不認人,給了印度沉重一擊。
美國的霸權行徑,在這場美印摩擦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很顯然,美國維系全球地位的方式早已超越傳統軍事手段。
![]()
美元結算體系成為控制各國企業的工具,3億多人的消費市場則被用作牽制其他國家的誘餌,任何不服從其意志的國家,都可能面臨市場準入被切斷的風險。
歐洲國家就曾受制于這種霸權,即便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經貿往來,也不得不在美國的壓力下縮減合作規模,根源就在于缺乏對抗美國的底氣,印度的遭遇,正是美國霸權邏輯的鮮活例證。
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優先”政策被推向極致,拜登政府此前給予印度的制裁豁免和貿易優惠被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強硬的談判要求。
![]()
美國逼迫印度開放農業市場,增加對美國能源和武器的采購量,否則就啟動加稅措施,印度在農業領域面臨諸多敏感問題,無法做出妥協,雙方談判最終破裂,關稅戰一觸即發。
更讓印度寒心的是,5月印巴空戰中印度遭遇失利后,特朗普不僅沒有表示支持,反而兩次邀請巴基斯坦軍方首腦訪美,這一舉動無疑是公開給了印度一記耳光。
如此看來,印度所謂的“盟友”身份,不過是美國全球戰略中一枚隨時可棄的棋子,印度媒體在11月1日集體發聲,對本國的處境進行了深刻反思。
![]()
他們直言,在全球經濟權力重塑的過程中,印度已經徹底失去了話語權。
更值得關注的是,印度媒體點破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特朗普正借助金錢與市場的力量發動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在全球范圍內,唯有中國真正掌握了攻守兼備的核心杠桿,讓美國不敢輕易放肆。
這個觀點并非空穴來風,印度智庫高級研究員米希爾·夏爾馬就曾在美媒發表文章稱,中國的經濟體量過于龐大,即便是特朗普政府也不敢輕易招惹,或許中國才是唯一能幫助莫迪政府抵御美國霸凌的力量。
![]()
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美國霸權的例外,核心在于擁有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硬實力,從市場需求層面來看,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內需市場。
無論是汽車電子等消費產品,還是能源、農產品等大宗商品,中國市場都是全球企業競爭的焦點。
2023年,中國對美國的進口規模達到數千億美元,眾多美國企業超過三成的海外營收都來自中國市場。
![]()
美國若對中國采取強硬貿易措施,首先遭受沖擊的將是其本土企業和就業市場,這便是中國在貿易往來中“買方話語權”的直接體現。
從產業供給層面分析,中國構建的產業鏈體系具有不可替代性,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布局,中國已經形成了覆蓋基礎原材料加工到高端制造業的完整產業生態。
小到手機核心零部件,大到新能源發電設備,都能實現高效穩定的生產。
![]()
全球多數國家的生產活動都與中國的供應鏈緊密相連,美國此前試圖推動供應鏈與中國脫鉤,但實踐證明,其他國家要么面臨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問題,要么生產成本大幅上升,根本無法承接中國的產業轉移。
這一現實,賦予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賣方主動權”,對比印度的發展現狀,更能凸顯中國硬實力的重要性,2023年,印度GDP總量突破3.5萬億美元,表面看似成績亮眼,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
![]()
印度市場開放程度不足,貿易壁壘較多,對美國企業的吸引力遠不及中國,難以形成有效的買方威懾,在產業鏈建設方面,印度的短板更為明顯。
本來想大力發展制造業,但目前仍以中低端組裝為主,核心芯片、高端零部件等關鍵領域高度依賴進口,根本不具備自主供給能力,自然也就沒有“賣方話語權”可言。
無奈之下,印度開始調整外交戰略,被美國施壓后,莫迪政府不得不轉向其他國際組織,不僅參與上合峰會,還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到訪印度。
![]()
但必須承認,這種戰略轉向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印度的被動處境。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劉宗義就曾指出,印度的戰略誤判在于,誤以為單純模仿中國對美強硬的態度就能改變局面,卻忽視了中印兩國在綜合實力上的巨大差距。
更何況,印度長期存在投機傾向,此前在上合組織框架內曾多次阻撓關鍵決議的通過,如今試圖改善與中國的關系,更多是想將中國作為向美國施壓的籌碼,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轉型。
毫無疑問,國際社會的競爭本質上是實力的較量,美國的霸權可以輕易欺凌印度、拿捏歐洲,但在面對中國時卻不得不收斂鋒芒,這并非美國良心發現,而是中國的硬實力讓其有所忌憚。
![]()
IMF2025年發布的數據顯示,金磚國家的綜合GDP總量已經超過G7國家,這一變化的背后,正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硬實力持續崛起的直接體現。
印度媒體的集體反思,給全球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在霸權主義面前,依靠依附和討好根本無法獲得尊嚴,唯有自身具備足夠的實力,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
中國的發展實踐已經證明,堅持自主發展,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完善產業鏈體系,掌握“買方話語權”和“賣方主動權”,才是抵御霸權壓力、實現自主發展的正確路徑。
特朗普對印度的霸凌行為,以及印度學者那句“全世界只有中國讓美國不敢放肆”的感慨,并非對中國的刻意吹捧,而是對實力決定話語權這一現實的客觀認知。
![]()
未來的全球格局中,能夠打破霸權邏輯的,絕不會是妥協退讓的國家,而是像中國這樣依靠自身硬實力站穩腳跟,堅持自主發展道路的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