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APEC峰會上,高市早苗的舉動又把臺海問題推向風口浪尖。
高市早苗這位以鷹派著稱的日本政界人物,一邊在會場上對中方表達“希望構建穩定關系”的善意,一邊卻在社交媒體上高調發布與臺灣地區人員會面的照片,還配文稱對方為“總統府資政”。
![]()
這樣的“前腳握手、后腳挑事”的操作,不僅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也讓中方迅速做出反應,明確表達強烈不滿。
蹊蹺的是,這種行為并沒有出現在美國,反倒是日本先邁出了這一步。要知道,就在同一場峰會上,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剛剛與中方達成了貿易休戰共識,還提前離場,釋放出緩和信號。
結果日本這邊卻突然玩起“雙面外交”,不禁讓人想問一句:美國都沒敢這么做,日本到底哪來的底氣?
經濟“捆綁”當護身符,日本的算盤真就打得精?
日本這次明顯是踩著節奏來操作的,峰會剛結束,熱度還沒散去,高市早苗就拿“臺灣牌”打破沉默,看似突兀,其實背后藏著一整套精密的利益計算。
![]()
中日之間的貿易聯系早已深度捆綁,從年貿易總額到產業供應鏈,兩國經濟早就是“你中有我”。
日本依賴中國的機電產品和稀土資源,而中國市場又是日本汽車和電子產品的重要出口地。這種互相依存的關系,在日本看來,是一個穩定器,也是一張保險單。
日本方面顯然認為,中方不會因為一次政客的言論就輕易掀桌。
畢竟,中美貿易戰的經驗大家都有目共睹,動輒制裁帶來的反噬效應,不是誰都能承受。日本內部有評估認為,哪怕引發摩擦,尺度也可以控制在“不會影響大局”的范圍內。
這也不是日本第一次在這種問題上“試水”,早在2022年,日本跟隨美國對中國企業實施限制措施,結果自己損失了數十億美元的市場份額,回頭一看,不劃算。
![]()
這次高市早苗的行為,更像是一場“壓力測試”,看看中國的反應底線在哪里。
不過,這種策略也像走鋼絲。經濟上靠得住不代表政治上能任性,尤其是在臺灣問題這種毫無模糊空間的核心問題上,任何小動作都可能引發不小的震動。日本的算盤打得響,但算盤珠子能不能撥得動,那還得看中國的回應節奏。
美國在后退,日本在頂上?角色調換并非毫無風險
再看這場外交博弈的大背景,美國正在戰略收縮。
這幾年,美國雖然嘴上說著“印太戰略”,但實際行動上越來越傾向于讓盟友“自負其責”。于是,日本看準機會,開始主動往前頂,想在中美之間找到自己更大的戰略存在感。
![]()
高市早苗的表現恰恰印證了這一趨勢,她計劃修訂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里,提出要構建所謂“反擊能力”,還提出擴大武器出口。
這些舉措背后的邏輯很清晰:要想軍力正常化,就得在國際舞臺上表現出“我有擔當”。而臺灣議題,無疑是一個可以迅速吸引美國注意力的發力點。
這也是為什么日本近年來頻繁在臺灣地區問題上發聲,從《防衛白皮書》到國會議員的訪臺行程,日本政界不斷釋放“關切”信號,試圖在亞太局勢中扮演更突出的角色。
不過這種“前沖式”外交也讓日本陷入兩難,一方面要取悅美國,爭取更多安全保障和政治支持;另一方面本國民眾卻并不愿意被卷入臺海局勢。政客的沖動和民眾的理性之間,形成了明顯的脫節。
![]()
再加上日本當前經濟增速低迷,社會對外部風險的承受能力并不強。若因激進外交引發地區緊張,后果可能不只是政治摩擦那么簡單。
高市早苗的“政治沖鋒”,看起來是為了搶占戰略高地,實則很可能讓日本成為中美博弈中的緩沖帶,代價未必劃算。
美國留后手,日本頂前臺?這場代理游戲怎么玩得起?
美國一向擅長“戰略模糊”,在臺灣問題上,美國說得漂亮,做得靈活,一邊表態“不支持臺獨”,一邊持續對臺軍售。
表面上不惹事,實則通過“打擦邊球”不斷釋放模糊信號。這種策略的好處是進可攻、退可守,既可保留與中國的談判空間,又能安撫島內當局。
![]()
而這次日本跳出來,實際上正好填補了美國的“空檔”。高市早苗的舉動,可以看作是在替美方試探中國的底線。
這種做法既讓美國保持了戰略清白,又讓日本在美日在亞太的分工中獲得了更多“主動權限”。
問題是,日本真能扛得起這個角色嗎?從目前來看,并不樂觀。
一方面,日本國內對軍事擴張警惕心理仍然很強,憲法限制也尚未松動;另一方面,經濟基礎在不斷下滑,產業競爭力面臨挑戰。
歷史也早有警示,1956年英國在蘇伊士運河事件中過度跟隨美國,結果不僅沒得到好處,反而陷入國際孤立,最終被迫撤退。今天的日本若在臺海問題上走得太遠,也可能重蹈覆轍。
![]()
更何況,中國的反制工具箱并不空。稀土出口、東海油氣田、日本汽車在華市場,這些都是可以隨時“動一動”的影響力杠桿。一旦觸及底線,中國完全有能力在經濟和安全層面同步施壓,讓日本感受到“玩火”的代價。
結語:不是誰敢先動,是誰守得住局
高市早苗這次的行為,確實把臺海問題再次推到國際輿論場的中心。
但從整體來看,這更像是日本在中美力量夾縫中的一次戰略冒險。它既透露出日本對中國崛起的焦慮感,也暴露出其試圖借臺灣地區議題來提升自身地緣價值的意圖。
不過,博弈不是單向的。中國通過嚴正交涉表明立場,也保留了反制選項。
![]()
未來,若日本持續在敏感問題上踩線挑釁,中國完全有能力通過市場、資源、區域安全等多維度手段施壓,迫使其回歸理性軌道。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誰敢先動手,而是誰能穩得住局面。在亞太這盤棋里,穩字當頭者,才是真正的贏家。
參考來源:
中方強烈抗議高市早苗涉臺錯誤言行:沒有所謂“總統”,更談不上什么“總統府資政”!——2025-11-02 14:04·直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