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接連遭遇幾波冷空氣,氣溫迅速降低。與此同時,不少市民開始被皮膚瘙癢困擾,尤其夜間剛鉆進暖和被窩時,瘙癢感愈發強烈。在社交平臺上,“濕疹癢到崩潰”“半夜癢醒”的吐槽帖也引發大量共鳴。對此,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皮膚毛發病專家、副主任醫師李清峰指出,當前季節高發的這類皮膚問題,罪魁禍首多是乏脂性濕疹。
若用一個字概括乏脂性濕疹的表現,那便是“干”。該病初期表現為皮膚干燥并伴隨瘙癢,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發紅、裂紋等典型癥狀,裂紋形似干旱的河床或田地,嚴重時裂口較深,可能引發疼痛、滲血。它最偏愛長在小腿前方,同時也可能出現在大腿、胳膊及軀干等部位。李清峰解釋,乏脂性濕疹的核心誘因是皮膚屏障受損與水分丟失增加,正常人體皮膚角質層內有完整保水屏障,角質層水分濃度需維持在10%到20%左右,而一旦屏障出現缺陷,相同溫度下水分蒸發速度會飆升至正常水平的75倍到100倍,進而引發皮膚干燥、粗糙、脫皮、裂紋、瘙癢等一系列問題。
李清峰表示,引發乏脂性濕疹主要有五大因素。從季節上看,該病也被稱為冬季瘙癢癥、冬令濕疹,雖冬季高發,但部分人入秋后便會出現癥狀,這與秋冬季節濕度快速下降、氣候干燥密切相關;從年齡上看,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群體更易受累,這是因為中老年人皮脂腺活性下降,皮脂分泌不足,導致角質層水合能力減弱、厚度變薄,屏障修復能力變差,加之部分中老年人存在用香皂、擦澡巾等不良習慣,更易加重病情;從習慣上看,長期不良洗澡方式會損傷皮膚屏障,比如洗澡水溫頻繁超過42℃甚至44℃、時間超過15分鐘乃至20分鐘、使用堿性香皂等,都會增加患病概率;從疾病上看,極個別情況下,皮膚創傷、甲狀腺功能減退、營養缺乏、腎功能衰竭、糖尿病、黏液水腫、惡性腫瘤等軀體疾病可能伴隨乏脂性濕疹,但這類情況通常會有其他更明顯的癥狀;從藥物上看,服用利尿藥、維A酸類藥物、HIV蛋白酶抑制劑、抗葉酸制劑等,可能引發乏脂性濕疹,不過停藥后癥狀會隨之好轉。
針對乏脂性濕疹的治療,李清峰表示,該病與“干”密切相關,最佳且最具針對性的措施便是保濕,其核心目的是維持正常皮膚屏障功能,減少水分過度流失。市民在皮膚出現干燥粗糙時,就應及時使用保濕產品,建議每天使用2次及以上,洗澡后需立即補涂以減少水分丟失,干燥較快的部位可隨時補涂。若單純保濕5天至7天后,癥狀仍未緩解,甚至出現裂紋、發紅、滲水或持續瘙癢等嚴重情況,需及時就醫,在堅持保濕的基礎上接受藥物治療。
日常防護同樣關鍵,可有效降低乏脂性濕疹的發作風險與控制病情。李清峰建議,市民洗澡時應用42℃以下的溫水,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選擇弱酸性沐浴露而非堿性香皂;日常避免靠近取暖設備,防止局部皮膚過度干燥;室內溫度建議不超過24℃至25℃,濕度不低于40%至50%,癥狀嚴重或頻繁發作的市民可使用加濕器。
商丘日報融媒體記者 魯超
來源:商丘日報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