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訊 11月4日,星巴克宣布,與博裕投資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運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
博裕將持有合資企業至多60%股權,星巴克保留40%股權,并將繼續作為星巴克品牌與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向新成立的合資企業進行授權。基于約40億美元(不計現金與債務)的企業價值,博裕將獲得其相應權益。
星巴克預計其中國零售業務的總價值將超過130億美元,總價值由三部分構成:向博裕出讓合資企業控股權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資企業中保留的權益價值,以及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內持續支付給星巴克的授權經營收益。
新成立的合資企業將繼續以上海為總部,雙方將致力于未來將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規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
當估值130億美元的交易塵埃落定,博裕資本以控股至多60%的姿態成為星巴克中國的新掌舵者,這場外資巨頭與本土資本的深度聯姻,不僅改寫了中國咖啡市場的競爭格局,更標志著星巴克在中國開啟了"本土操盤+全球品牌"的全新發展階段。
對于深耕中國26年卻正遭遇增長瓶頸的星巴克而言,博裕資本的入局絕非簡單的財務注資,而是一場關乎市場滲透、運營效率與品牌活力的全方位賦能。
![]()
![]()
一、破局擴張困局:從8000家到20000家的落地推力
星巴克中國的門店擴張曾深陷"兩難困境":一二線城市高密度布局導致自我分流,下沉市場又因對本地商業規則不熟而步履維艱。
截至2025年財年,其8000家門店雖已覆蓋近1000個縣級城市,但與瑞幸2.6萬家的規模相比差距顯著,且新開門店的投入產出比持續走低。博裕資本的到來,恰好為這場擴張攻堅戰提供了關鍵的"本土導航系統"。
![]()
作為深耕中國市場14年的私募巨頭,博裕資本的在地資源儲備堪稱星巴克的"及時雨"。其投資組合覆蓋阿里巴巴、美團等互聯網平臺,今年更收購北京SKP45%股權、成為蜜雪冰城的基石投資者,構建起從高端零售到大眾消費的全鏈條資源網絡。這種資源整合能力,能幫助星巴克快速突破下沉市場的核心壁壘——從商業地產談判、證照辦理到本地供應鏈對接,博裕的政商網絡與實操經驗可大幅縮短門店籌備周期。
雙方已明確提出將門店規模拓展至20000家的目標,而這一藍圖的落地關鍵在于中小城市及新興區域。
參考麥當勞中國被中信收購后通過本土資源實現門店翻倍的成功案例,博裕有望復制類似路徑:借助其在三四線城市的商業伙伴資源,為星巴克設計差異化的門店模型——在核心商圈保留全服務"第三空間",在社區與縣域布局輕量化快取店,既維持品牌調性又降低運營成本。
![]()
二、重構運營效率:破解直營模式的"沉疴"
星巴克引以為傲的直營模式,在本土品牌的"閃電戰"面前逐漸顯露疲態:冗長的全球決策鏈條讓外賣系統比瑞幸晚上線3年,高人力與高租金的"雙高"成本使其在9.9元咖啡的價格戰中毫無還手之力。博裕資本的控股地位,正為這場效率革命提供了"決策權賦能"。
在成本控制層面,博裕的供應鏈資源將發揮關鍵作用。其作為寧德時代、海天味業等制造業巨頭的投資方,深諳規模化采購的成本邏輯。未來星巴克有望通過博裕對接云南本地咖啡豆產區,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同時借鑒蜜雪冰城的包裝供應鏈管理經驗,將單杯咖啡的原材料成本降低3-5元。這種供應鏈優化并非空談,博裕今年入主北京SKP后,僅用半年就將其供應鏈周轉效率提升20%的案例,已證明其在零售運營中的改造能力。
![]()
數字化升級則是效率提升的另一突破口。星巴克中國的會員體系迭代滯后、線上線下數據割裂等問題由來已久,而博裕投資組合中的小紅書、微眾銀行等企業,恰恰在用戶數據運營與數字化服務方面具備優勢。借助這些資源,星巴克可能將新品上新周期從"季度級"壓縮至"月度級",并通過精準的用戶畫像推送實現客單價提升——正如博裕協助完美日記搭建私域流量體系的成功實踐,這種數字化賦能將直接轉化為業績增長。
![]()
三、激活本土創新:讓"洋咖啡"更懂中國胃
中國咖啡市場的消費邏輯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從"身份象征"淪為"日常快消品",66%的現制咖啡消費者來自家庭月收入萬元以下群體。這意味著星巴克必須放下"高端身段",用本土化創新貼近大眾需求,而這正是博裕資本的核心優勢所在。
產品創新將是最先落地的改變。博裕資本對中國消費趨勢的洞察,已通過其投資的完美日記、SHEIN等品牌得到驗證——精準捕捉年輕群體的喜好變化,快速迭代產品矩陣。
未來星巴克的菜單上,可能出現更多融合中國口味的創新產品:既保留美式、拿鐵等經典品類,又推出適配中國胃的茶咖混合飲品、節氣限定甜品,甚至借鑒瑞幸的聯名營銷思路,與中國本土IP合作打造爆款。這種創新并非盲目跟風,而是基于博裕積累的消費數據,在"品牌基因"與"本土喜好"之間找到平衡。
營銷與場景創新同樣值得期待。博裕資本與阿里、美團的深度合作關系,為星巴克打開了本地生活服務的流量入口——通過美團的即時配送網絡提升履約效率,借助支付寶的生活號生態觸達下沉市場用戶。
![]()
更重要的是,博裕能幫助星巴克重構消費場景:在寫字樓區域推出"早餐咖啡套餐"適配通勤需求,在校園周邊設計學生優惠活動,讓咖啡從"下午茶選擇"變為"全時段飲品",這與星巴克當前僅靠降價拉動午間客流的單一策略相比,顯然更具可持續性。
四、穩定品牌根基:控股不"改味"的平衡藝術
面對"星巴克會不會變味"的擔憂,博裕資本與星巴克的合作架構早已給出答案:星巴克保留40%股權,并通過長期品牌授權協議牢牢掌握品牌所有權,門店的"第三空間"調性與綠圍裙伙伴體系將保持不變。
這種"控制權與品牌權分離"的設計,讓博裕的賦能始終圍繞"放大品牌價值"展開。
從商業邏輯上看,博裕資本作為財務投資者而非產業運營商,其核心目標是通過賦能實現資產增值,而非顛覆品牌內核。正如其投資阿里巴巴后始終尊重管理層決策,僅在戰略與資源層面提供支持,這種"賦能不越位"的風格,能最大限度降低轉型風險。同時,星巴克總部通過品牌授權費獲得的持續現金流,也使其有動力維護品牌標準——這筆"品牌租金"構成了130億美元估值的重要部分,形成雙方共贏的利益綁定。
淡馬錫與李嘉誠基金會作為博裕背后的支持者,更給這場合作增添了穩定性背書。這些長期資本的介入,意味著博裕不會追求短期利潤而犧牲品牌長期價值,而是會像培育藥明康德等企業那樣,用3-5年的周期推動星巴克中國實現可持續增長。
一場改變行業規則的"聯姻"
博裕資本帶給星巴克中國的,本質上是一套"本土生存解決方案":用在地資源破解擴張難題,用效率革命應對成本壓力,用創新能力貼近大眾市場。這場合作的深層意義,早已超越單個企業的轉型——它為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新范式:從"獨資掌控"到"本土共治",從"全球標準"到"本地適配"。
對于消費者而言,未來的星巴克可能會呈現出新面貌:在縣城的街道上能看到它的快取店,菜單里會出現桂花拿鐵、陳皮美式等本土化飲品,手機里的會員APP能精準推送心儀的優惠。但不變的,依然是那杯品質穩定的咖啡與熟悉的綠色Logo。
130億美元的估值背后,是資本市場對這場"強強聯合"的期待。當星巴克的全球品牌力遇上博裕的本土執行力,中國咖啡市場的"三國殺"或許將迎來新的變局——而最終受益的,終將是每一位手握咖啡杯的消費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