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拄著拐杖唱“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的老牌歌手鄭智化,最近遇見了一場算不清的痛。
11月3日,鄭智化清空微博。此前,他發布25分鐘視頻,宣布自己將封麥退出歌壇,并將在3日內關閉微博。他稱:“噴子們把我的微博當公共廁所,不再參與無意義爭論。”
事情的起因是,10月25日,身為輪椅旅客,他在深圳機場登機時陷入窘境。航班停在遠機位,升降車抵到艙門口,卻與機艙地板差了25厘米。輪椅推不上去,腿也邁不過去。
感到不快的鄭智化忍不住連發兩條微博炮轟。
他將自己狼狽、喪失尊嚴的登機體驗形容為“連滾帶爬”,抨擊深圳機場對待殘障人士的態度“沒人性”。他說,這不是第一次遭遇這樣的刁難,讓他有了引退的念頭。
深圳機場隨即發布通告,解釋升降車無法調整高度的技術原因。
個體的發聲讓日常被遮蔽的群體困境被看見、被回應,本是好事。但不到48小時,加速版的現場監控錄像流出,情況急轉直下。
視頻顯示,那25厘米確實存在。年過六旬的鄭智化嘗試拄著拐站立而不得,一名工作人員只能艱難攙扶,抬起他的雙腿一點一點挪進艙門。
那個過程,別人只要從從容容一秒鐘,他卻花了三分鐘。
就這樣,鄭智化的隱私和弱點被赤裸裸地公之于眾,輿論反噬而來。因為情緒化的表述,鄭智化被綁上非完美批評者的柱子,這場本應嚴肅討論的風波淪為一場娛樂化批判。
高呼“反轉”的網友,有人摳字眼,稱不存在物理意義上的“連滾帶爬”,有人數有幾個服務人員,論證“冷眼旁觀”不屬實,批判鄭智化矯情、煽動情緒。更有甚者,控訴鄭智化誹謗,斥責他的憤怒是特權。
那25厘米成了文明的分水嶺。對殘障人士來說,那是身體的坎;對其他人來說,那是共情的坎。
鄭智化最終道歉。他稱“連滾帶爬”是一時氣憤的遣詞,希望不要影響服務人員,并表態:“因事件引發的對少數群體利益的關注,比我個人感受意義更大。”
可道歉后,風波愈演愈烈,鄭智化成為“全民公敵”。關于8500萬殘障群體困境的討論,也淹沒在罵聲中。
我們為何總是糾正憤怒的情緒,卻很少正視憤怒背后的現實?
![]()
![]()
若不是這場風波,鄭智化的名字或許早已蒙塵。
1992年8月,“92圣火”晚會上,鄭智化拄著拐杖站在舞臺中央,反復唱出“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不要問為什么”,那股滄桑倔強、情感濃烈的嗓音打動億萬觀眾。
次年春晚,小品《追星族》中,趙麗蓉一句玩笑讓“鄭智化”成了全民偶像:“鄭成功是誰?——鄭智化的弟弟!”
那一年,鄭智化就是頂流,是九十年代的勵志代名詞。
此后,《水手》和《星星點燈》傳遍大街小巷,“勵志歌手”的標簽,也緊緊貼在他身上。

鄭智化在央視“92圣火”晚會演唱《水手》
鄭智化的故事足夠勵志,但“勵志歌手”是他人生底色中最淺薄的部分。
他兩歲罹患小兒麻痹,七歲前只能爬行,經過手術治療,雖然能站立,但終生只能拄拐行走。
盡管身體不便,沒背景沒后臺,沒系統學過音樂,鄭智化卻在娛樂圈闖了出來。
但鄭智化從未接納過這個標簽。他拒絕將苦難浪漫化,“勵志”在他看來,是公眾對殘障人士的偏見。
![]()
鄭智化談殘障與創作
或許是七歲以前一直靠爬行移動身體,鄭智化天生看東西的視角和別人不太一樣。
他骨子里是一個“反叛的朋克”。
“智化”取自佛語,用來降服他天生叛逆之氣,但他這一生,從沒成功“智化”過自己。他另類、自我、孤傲,甚至有點憤世嫉俗。
和他的偶像——存在主義作家卡夫卡一樣,鄭智化總是一臉不忿地審視善與惡之間的灰色地帶。
他的歌詞像鋒利的手術刀,切向社會系統的縫隙,也像一面鏡子,照見人性中的虛偽。
可正因為如此,他的歌才有力量。
![]()
年輕時的鄭智化
人們只記得《水手》中“擦干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的鼓舞人心,卻忽略了“驕傲無知的現代人,不知道珍惜,那一片被文明糟蹋過的海洋和天地”對人性貪欲的批判。
他寫出歌曲《蝸牛的家》,諷刺當年臺北飛漲的房價,“我身上背著重重的殼,努力往上爬,卻永永遠遠跟不上,飛漲的房價……”
![]()
《水手》MV截圖
他作品中對社會、對人性的針針見血的批判力度,來自于他始終沸騰的情感,敢怒敢言的膽識。
但他的表達同時也是情緒化的、激烈的、有漏洞的。因此,他常常因為語出驚人而卷入是非爭端。
1990年,29歲的鄭智化在新加坡宣傳新專輯《單身逃亡》,卻因為“新加坡讓我感覺像個被閹割的男人”的不友善言論,幾乎斷送了他在新加坡的發展之路。
時隔35年,兩鬢掩不住白發的鄭智化才低調去往新加坡。
![]()
年輕時的鄭智化
在日益偶像化、商業味漸濃的90年代華語樂壇,鄭智化的嚴肅表達顯得格格不入。
1998年,他選擇淡出樂壇,有人說因為那時他太幸福了,賺了錢,有了愛人和家庭,也有人說,因為他想寫的歌已經寫完了,他想痛斥的問題也唱遍了。
自那時起,鄭智化雖然鮮少通過音樂表達,但他骨子里的憤怒沒有冷卻,他沒有停止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
2016年剛注冊微博時,因為看不慣當代娛樂圈亂象,鄭智化發博諷刺道:“這個年頭只要上過綜藝節目就叫藝人,參加個歌唱比賽就叫歌手!那我今天釘釘子扎到手,是不是也可以自稱為耶穌?”
不僅諷刺娛樂圈,他還怒批社會亂象。2021年,60歲的鄭智化自創一套犀利的書法式點評風格,多次喜提社交賬號禁言。
盡管如此,鄭智化遇到自己看不慣的社會問題,還是會大膽發聲。
![]()
鄭智化書法作品
這一次,鄭智化“口不擇言”并不意外。他的表達還是那么犀利、直給,也依舊裹挾著爭議。
鄭智化用“連滾帶爬”形容被服務人員“提溜”進艙門時尊嚴盡失的痛感,這本是玩梗。
出自用王世堅金句改編的流行神曲《沒出息》,“我本來應該從從容容游刃有余,現在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
![]()
他只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目前社會系統的無障礙設施距離真正的平等存在落差。
但輿論場徹底失焦,玩起咬文嚼字的游戲,辯駁鄭智化登機時并沒有真的“連滾帶爬”。
換言之,如果鄭智化當時用“屁滾尿流”來形容自己的登機體驗,那么他登機時只有真正地大小便失禁,才能滿足看客們的“真相潔癖”。
為什么人們要求他優雅地表達痛苦,卻看不見他沒有被優雅地對待的事實?
![]()
在鄭智化的自傳中,有一張黑白照片。他拄著拐杖,走向一輛公交車。
旁邊的文字寫道:“和所有著名歌手最大的不同,是鄭智化關心這個社會,深入這個社會。”
童年時期身體的殘缺和外界異樣的目光,讓鄭智化敏感而自卑,但他所承受的那些痛苦,也讓他有一顆超越常人的同理心。
除了諷刺和批判,鄭智化也有著悲天憫人的溫度。他關心那些具體的人和問題,礦工、舞女、打工人……他不高談理想,而是寫下他們的日常與困境。
![]()
1984年,中國臺灣海山煤礦的重大礦難,72名礦工遇難。
為了解礦工的真實處境,鄭智化拄著拐杖,親自跑去礦區,和礦工們同吃同住了一個月。
一位阿婆告訴他:“礦工不是死在坑里,就是傷在床上,有什么好可憐的?都是命哦……”
那一刻,鄭智化深受觸動,“親人的死去,對礦工而言是一種宿命,而不是都市人用來大肆渲染的社會問題”,最終創作出歌曲《老幺的故事》。
這首歌的前奏,采樣自礦工在洞底勞作的聲音。他從一位礦工兒子的視角,講述了父親葬身于礦難后,他不留戀家鄉,只身去往城市打拼的故事。
它詮釋了礦工悲慘的命運,也揭露了現代都市文明對人的異化:“家鄉的人被礦坑淹沒,失去了生命,都市的人被欲望淹沒,卻失去了靈魂。”
為了緬懷一位因生活所迫自殺的舞女朋友,他寫下《墮落天使》,記錄她悲慘的命運。
在《中產階級》中,他唱出了都市打工人的生存困境和內心的焦慮:“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著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
![]()
鄭智化為歌曲畫畫
然而,到了今天,在這起因為“連滾帶爬”引發的口水戰中,輿論場卻將這位昔日多次為底層群體發聲的老牌歌手,推向了對立面。
大多數網友自我代入機場工作人員的角色,認為鄭智化發聲是濫用名人效應。作為名人,控訴機場工作人員,是一種權力的不對等。
可拋開藝人身份,就事論事,鄭智化作為一名輪椅旅客,在這次登機過程中,他的身影顫顫巍巍,站立都無法做到,與行動自如的服務人員相比,誰才是弱勢,顯而易見。
網友也擔憂著并未發生的事:鄭智化制造矛盾,會導致機場工作人員被網暴,讓他們丟飯碗。
但鄭智化并未指名道姓。監控錄像流出前,沒人知道工作人員是誰,視頻公開后,真正被網暴的卻是鄭智化。真正能決定誰丟飯碗的,也不是鄭智化,而是機場。
有人說,殘疾人被服務是一種特權,鄭智化被四名工作人員服務,更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
但對于鄭智化,這種過度服務,不是特權,而是一種屈辱。
流出的監控視頻經過加速處理,整個過程看似流暢,實際上持續了三分鐘之久。鄭智化像一件貨物,被工作人員圍著研究、反復擺弄。
對鄭智化而言,身體的殘缺被注視、被討論、被視為麻煩,遠比跨不過那道25厘米的坎更狼狽,用“連滾帶爬”來形容這種痛苦不為過。
![]()
深圳機場事件監控截圖
那25厘米不只是鄭智化一個人過不去的坎,它也橫在8500萬殘障人士面前。
在上海電視臺《新聞夜線》中,北京奧運會火炬手、殘奧會運動員金晶稱,她理解鄭智化的用詞,身邊有殘疾人朋友甚至字面意義上連滾帶爬進過飛機。
她還分享了殘障社群的真實心聲:“圈內普遍認為鄭智化替我們發聲了。”
她解釋說,即便有工作人員在場,服務流程中的遲疑、設備的不完善都會強化“我是累贅”的心理暗示。這種“協助中的屈辱”是健全人士難以體會的隱形傷害。
那25厘米的高度差,正是無障礙與有障礙、體面與屈辱、共情與苛責之間的真實距離。
![]()
金晶認為她可以理解“連滾帶爬”形容詞的用意
![]()
鄭智化很幸運。
他擁有名聲、財富和地位,他的發聲有分量,能被聽見、得到回應。
可在8500萬殘障群體中,還有更多人的聲音連傳到門外都做不到。
陳小萍,和鄭智化一樣,也是一名殘障人士。她患有先天性脆骨病,卻樂觀開朗,和三位殘友一起開著改裝三輪車,從深圳出發,跨越28座城市,一路去往布達拉宮,記錄殘友的勵志故事。人們叫她“輪椅上的小仙女”。
然而,沒倒在千里西藏之行的陳小萍,最終卻倒在了繁華都市的一條人行道上。
![]()
陳小萍(左)和朋友在布達拉宮前
2021年1月11日,她在深圳寶安沙井參加完助殘公益活動后,像往常一樣坐著輪椅搭乘地鐵回家。
因為去往地鐵站路上的無障礙通道坡度過高、道路不平,她的輪椅側翻,重重摔下。送醫后被診斷為特重型顱腦損傷,三天后離世。
《南都周刊》記者后來推著輪椅實地體驗:從她摔倒處到地鐵站800米的路上,至少有7處“無障礙通道”不平整或被占用。
![]()
事發前涉事路口照片
陳小萍們的悲劇,也解釋了一個看似矛盾的現實——中國有8500萬殘障群體,卻鮮少在街頭見到他們的身影。
因為很多無障礙設計,看似體面,實則傲慢。
如果無障礙通道存在障礙,對于依賴它們的人而言,不僅不能帶來安全,反而可能增加風險。
而那些不依賴它們的人,卻常常選擇視而不見。鄭智化沒有選擇沉默,他用尖銳的聲音,指出了房間里的大象,也因為此付出了代價。
鄭智化不是第一個吐槽無障礙設施的藝人。
視障脫口秀演員黑燈,也曾多次在節目中吐槽盲道。他說這是“障礙賽跑道”,經常讓他磕磕碰碰,還拋出一個炸場爆梗:“某些城市的不銹鋼盲道雨后極其濕滑,會讓盲人‘瞎滑’”。
節目火出圈后,深圳福田連夜拆不銹鋼盲道。
![]()
黑燈吐槽的不銹鋼盲道
可荒謬的設計遠不止如此。
比如,地鐵里分別有兩條盲道,一條鋪到車頭,黑燈調侃:“是讓盲人去開車嗎?”另一條鋪得首尾相連,形成了“盲道閉環”,能讓盲人在盲道上玩一天。
有的盲道把盲人導到輪椅旅客的無障礙車廂,讓盲人們只能站著,說不清是幫助,還是歧視。
還有的地鐵臺階扶手上刻有盲文“小心臺階”,但盲人必須先走到臺階前,再準確地扶上扶手,觸摸到上面的盲文,才能知道這行字。
黑燈調侃道:“這些盲道不會是我們盲人鋪的吧?”觀眾笑聲四起。笑聲里夾著尷尬,因為每一個笑點的背后,都是真實的荒謬。
當黑燈用幽默表達,觀眾笑了。而當鄭智化用憤怒表達,笑聲卻成了罵聲。
在這場罵戰中,黑燈為鄭智化發聲:“發現好多人不懂一個事情,人需要尊嚴。”
他舉了一個犀利的比喻:“在有門的情況下,只需要把門打開我就可以自己走出去,你說不,今天情況特殊,開門太費勁了,我們安排兩個工作人員協助您從狗洞出去,一樣的,都能出去。”
但太尖銳的聲音,總會被圍獵,有人在評論區冷嘲:“反正視頻出來了,黑燈也看不見。”

黑燈吐槽盲人設施
社會總是期待殘障人士堅強、感恩和勵志,然而當他們表達不滿時,就被貼上“矯情”“不理智”的標簽。人們希望他們冷靜發聲,其實是在要求他們安靜受苦。
比起糾正他們的表達,更應該追問,為什么他們要一次次跨越原本不該存在的門檻?
其實早在三十多年前,總搖著輪椅到地壇中去的作家史鐵生,就寫下過類似的呼喊。
他不希望自己因為殘疾有特殊的便利。他希望音樂廳、體育館的建設能多考慮殘疾人,殘疾人和健全人一樣想聽聽音樂、看看球賽,做一些愜意的事。
1992年,他在《減災四想》中寫道,自己分到一套新房,設施齊全。可他坐輪椅出家門才發現,樓房林立,卻不見一處有輪椅的坡道,截癱者住在這里,需要有“把牢底坐穿”的膽魄。
后來,他在五星級酒店門前看到漂亮的輪椅坡道,感嘆:“你們想得真周到。”工作人員回答:“沒有無障礙設計,就評不上五星級。”
史鐵生無奈寫道:就算再過一百年,誰也是進出家門的機會比進出五星級酒店的機會多。
當時他設想,未來住宅小區的建設能立這樣一條法規:“根據下肢殘疾者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例,每一片新建住宅小區都要有相應數量的樓門設有輪椅坡道,或留出補建輪椅坡道的地方,否則視為違章。”
這是三十多年前的文字,如今卻依然滯留在設想里。
部分參考資料:
1、史鐵生|《減災四想》
2、鄭智化 | 《鄭智化的傳奇》
3、南都周刊|“輪椅上的小仙女”不幸去世,殘友盼無障礙通道再平些...
4、中國新聞周刊 | 曾經的頂流,你不知道的另一面
5、搖滾客 | 鄭智化憑什么這么硬?
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