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價值數千萬美元的美制“黑鷹”直升機在紅軍城西北部的樹林里化為廢鐵,11名烏克蘭最精銳的特種兵全軍覆沒。整個行動從開始到結束,不過短短幾分鐘。
“黑鷹”直升機在夜幕掩護下悄然接近紅軍城西北郊。機上搭載著11名烏克蘭特種部隊精英,他們的任務是奪回紅軍城西側關鍵公路,為被圍困的戰友打通生命線。
直升機剛剛著陸,特戰隊員迅速躍下,快速向預定集結點移動。他們沒料到,自己的一舉一動早已被俄軍無人機實時傳回后方指揮所。
![]()
幾分鐘后,數十架俄軍FPV自殺式無人機如蜂群般撲來,炮彈如雨點落下。11名特種兵還沒來得及反應,就在這場看似自殺的救援行動中全部陣亡。而那架完成輸送任務的“黑鷹”直升機,卻已調頭撤離,獨自返回基地。
絕望救援,紅軍城包圍圈正在收緊
紅軍城的戰況遠比外界想象的嚴峻。2025年11月初,這座頓巴斯地區的戰略要地(烏克蘭稱波克羅夫斯克)已成為俄烏戰爭的絞肉機。
![]()
俄羅斯軍隊從北、東北、東南、西南四個方向收攏包圍圈,控制了該市約70%的區域,形成約60平方公里的合圍態勢。烏克蘭國防部前副部長維塔利·杰伊涅加在社交媒體上坦承:“烏軍已失去紅軍城與季米特洛夫的控制權。”
俄軍戰術發生了顯著變化。他們不再采用傳統正面強攻,而是依靠“飽和轟炸+小分隊滲透”的戰術。先以FAB-500航空炸彈與“冰雹”火箭炮覆蓋烏軍陣地,再派出10-15人的戰斗小組逐樓清剿。
更令人窒息的是,俄軍利用當地密集的礦井巷道進行機動穿插,配合無人機偵察鎖定烏軍防御據點,實施精準分割包圍。
![]()
許多烏軍部隊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切斷了退路。戰場地圖顯示,紅軍城北部和季米特洛夫南部所謂的“灰色地帶”已被俄軍控制的紅色條狀區域分割成多個孤立塊區。
被困烏軍士兵在社交媒體上發出求援信號,但他們的處境正變得越來越危險。
面對紅軍城的嚴峻形勢,烏克蘭軍方高層決定冒險一搏。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西爾斯基上將親自下令,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少將現場指揮了這次救援行動。
![]()
行動目標很明確:派遣一支精銳特種兵小隊,乘坐美制UH-60“黑鷹”直升機,突入紅軍城西北郊,奪回一條關鍵公路的控制權,為被困戰友打開生命通道。
然而,這場原本計劃中的閃電突襲,卻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11月1日發布的消息,烏克蘭這架“黑鷹”直升機剛從低空進入紅軍城區域,就被俄軍地空雷達系統鎖定。從飛行到降落的整個過程,都被俄軍紅外無人機全程跟蹤拍攝。
![]()
“直升機落地后,烏軍GUR特戰隊員跳下飛機,迅速與等待脫困的人員匯合,正準備撤離時,攻擊開始了。”俄軍方消息人士如此描述整個過程。數十架FPV自殺式穿越機呼嘯而來,隨后是精準的炮火覆蓋。
短短幾分鐘內,11名特種兵連同他們的裝備全部被摧毀。而那架完成機降任務的黑鷹直升機,雖在攻擊前撤離,但據后續消息,也未能幸免于難。
人力枯竭,烏克蘭戰爭潛力見底
這次失敗的救援行動暴露了烏軍更深層次的危機——人力資源已經瀕臨枯竭。美國方面早在10月31日就發出警告:紅軍城前線,烏克蘭武裝部隊人數只有俄軍的八分之一。
![]()
這種兵力懸殊的局面下,烏軍竟然動用小股特種部隊執行突襲任務,無疑是“往火坑里跳”。事實上,烏克蘭的作戰體系已陷入系統性衰退:僅2025年前九個月,逃兵案件就突破16萬起,前線兵力每月凈減1萬至1.5萬人,其中多為經驗豐富的老兵。
補充來的新兵不僅訓練不足,身體條件也不理想。烏克蘭政府不得不通過強制征兵的方式補充兵力,但這種手段效率低下,反而削弱了軍隊整體戰斗力。
俄軍方面則憑借充足的兵源和裝備儲備,采用“磨盤式”戰術逐步壓縮烏軍生存空間。他們不再追求短期大規模攻城,而是在頓巴斯、哈爾科夫、扎波羅熱三大方向多點施壓,迫使烏軍反復調整兵力部署。
![]()
這種戰術精準擊中烏軍軟肋,在預備隊消耗殆盡后,任何一處防線的崩潰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紅軍城包圍圈內的情景更是觸目驚心。兩名投降的烏軍士兵——維亞切斯拉夫·克雷文科和斯坦尼斯拉夫·特卡琴科,向俄軍講述了包圍圈內的慘狀。
“斷水、斷電、沒飯吃,傷員只能在泥地上哀嚎。”這兩名第67旅的士兵是在連續五天沒有熱食、毫無補給的情況下決定投降的。他們直言:“高層沒人管我們”,“指揮所已經聯系不上”,“傷員沒藥也沒擔架”。
![]()
紅軍城的圍困戰已持續超過三周,俄軍實施“切斷型作戰”,基本切斷了烏軍的水源、電力和通信供應。士兵們每天的口糧只有過期的壓縮餅干,飲水靠雪水或泥水勉強維持。
戰場醫療系統幾乎癱瘓,受傷士兵連最基本的紗布和止痛藥都沒有。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的簡報指出,頓巴斯地區目前已無法進行系統的人道通道建設,救護隊伍根本進不去。
烏克蘭曾嘗試用無人機運送物資,但現實很骨感:每架小型無人機最多只能運送10至15公斤物資。僅為紅軍城內的五千人提供最低生存配額,就需要上千次飛行任務。而上周,俄軍宣布擊落了38架烏軍無人機,使得本已脆弱的補給線形同虛設。
![]()
就在紅軍城戰況吃緊之際,烏克蘭的西方盟友也顯現出不祥的撤退信號。2025年10月29日,美國國防部正式向北約盟友通報兵力調整計劃,宣布將在未來三個月內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多個前沿國家分階段削減美軍力量。
駐羅馬尼亞米哈伊爾·科加爾尼恰努空軍基地的第101空降師第二步兵旅戰斗隊,約3000名士兵將全部返回美國,只留約1000人維持基本運作。這個基地曾是西方對烏軍事援助的核心通道之一,美軍的撤離不僅直接削弱了北約東翼的威懾力,更動搖了烏克蘭對西方援助的后勤保障系統。
更令人擔憂的是,歐洲對烏克蘭的援助也在急劇減少。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10月的報告顯示,7-8月份歐洲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較上半年暴跌了57%。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在內部會議上坦言,美軍援助的中斷已導致烏軍彈藥缺口擴大至40%。
![]()
面對這一系列不利情況,澤連斯基政府做出了耐人尋味的外交轉向。10月28日,他在基輔會見荷蘭外交大臣時公開表示“非常希望”中國對俄羅斯施壓以結束戰爭。
但他同時又稱“中方正向俄羅斯提供武器生產機械”。這種矛盾的表述暴露了烏克蘭當局的戰略困境:既希望中國發揮調停作用,又難以擺脫對西方情報的依賴。
戰爭終局,從熱戰轉向冷對峙?
隨著紅軍城的戰局惡化,俄烏沖突的終局似乎漸趨明朗。多種跡象表明,戰爭正朝著有利于俄羅斯的方向傾斜。
![]()
俄羅斯憑借能源出口穩住了經濟基本盤。盡管面臨制裁,2025年前三季度石油出口收入仍同比增長8%,通脹率被控制在5.2%,民生商品供應穩定。這種“戰爭造血能力”讓俄軍無需擔憂彈藥與資金缺口。
相比之下,烏克蘭2025年國防預算雖高達540億美元,占GDP的26.3%,但外匯儲備僅能覆蓋三分之一,剩余部分依賴西方援助。歐盟承諾的1400億歐元“賠償貸款”因成員國分歧擱淺,導致烏冬季能源修復資金出現40億歐元缺口。
![]()
軍事專家認為,最可能的結局是“長期僵持后固化現狀”。俄軍通過冬春攻勢擴大控制區,烏軍在兵力、資金雙重枯竭下喪失反攻能力,西方援助因內部分歧進一步縮水。
最終,雙方可能在“打不動、談不攏”的僵局中走向停火,形成類似“朝鮮半島”的軍事分界線。
紅軍城投降士兵的供詞與澤連斯基公開聲明的巨大反差,凸顯了烏克蘭戰場信息戰的激烈程度。烏軍士兵在零下十度的嚴寒中靠挖坑藏食物維持生存,而基輔方面仍對外強調“戰局可控”。
![]()
那架被摧毀的黑鷹直升機殘骸仍在紅軍城西北部的樹林里冒煙,它是整個戰爭的縮影。烏軍司令部幻想依靠小股精銳逆天改命,但現代戰爭早已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