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萬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你可能沒想到,這條起跑線早在精子形成時就已悄然劃定。過去我們總把孕期媽媽的健康當作孩子健康的關鍵,可最新研究發現,爸爸的生活習慣——哪怕是孕前的飲食、壓力、吸煙與否,都會通過精子里的 “表觀遺傳標記”,悄悄影響孩子未來的健康軌跡。
近日,牛津大學等機構團隊在《Clinical Epigenetics》發表的綜述,就系統揭露了這個真相:父親的肥胖、吸煙、接觸污染物等行為,會改變精子中的DNA 甲基化、組蛋白保留和小非編碼 RNA(sncRNA) ;這些變化不改變基因序列,卻像 “基因開關” 一樣調控胚胎發育,甚至讓孩子更容易出現代謝病、行為異常,連生育能力都可能受影響。
“龍生龍,鳳生鳳” 是基因的力量,而表觀遺傳則告訴我們:就算基因不變,爸爸的經歷也能給精子 “打標簽”。這些標簽就像 “健康說明書”,指導著胚胎如何長、未來可能面臨哪些健康風險。比如精子里的DNA 甲基化,會給特定基因加上 “甲基” 基團,決定基因是否活躍;組蛋白雖然在精子中只保留不到 15%,卻恰好留在控制胚胎發育的關鍵基因區域;還有tsRNA(tRNA 衍生小 RNA)、miRNA這些小 RNA,能直接調控受精卵的基因表達。這意味著,爸爸不只是傳遞遺傳物質,更是孩子早期健康環境的 “奠基人”。
有五大因素正在悄悄改變精子的表觀遺傳景觀,每個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首先是肥胖與飲食,這是代謝風險的 “隱形推手”。如果爸爸孕前肥胖或常吃高脂高糖食物,精子中IGF2、MEST等印記基因會出現低甲基化,這些基因和生長發育、代謝密切相關。動物實驗顯示,這樣的爸爸生出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血糖升高、胰腺 β 細胞減少,甚至連孫子輩都可能受影響。葉酸缺乏也很關鍵,葉酸是MTHFR基因的 “燃料”,這個基因負責甲基合成,缺乏葉酸會讓精子中多個胚胎發育基因的甲基化異常,不僅降低受孕率,還可能導致孩子出現發育缺陷。更意外的是,哪怕短期吃高糖飲食,精子里的線粒體 tsRNA也會變化,這些 RNA 和精子活力、后代代謝直接相關。
![]()
精子中的表觀遺傳學標記
其次是吸煙,它像 “干擾器” 一樣破壞精子的表觀遺傳。煙草里的尼古丁、鎘會讓精子中PGAM5(抗氧化相關基因)、PTPRN2(胰島素信號基因)出現高甲基化,不僅直接降低精子活力、增加畸形率,還會讓后代更容易出現胰島素抵抗。研究發現,爸爸吸煙的孩子,血液中與哮喘、肥胖相關的基因甲基化也會改變,這些影響甚至能傳到孫輩。
第三是內分泌干擾物(EDCs),比如塑料里的雙酚 A(BPA)、食品包裝里的鄰苯二甲酸鹽(DEHP),它們是跨代影響的 “催化劑”。這些物質會模仿人體激素,讓精子中Pax家族基因(控制胚胎器官發育)的甲基化紊亂,導致孩子出現睪丸發育異常、生育力下降,女孩患多囊卵巢綜合征的風險也會增加。更可怕的是,這些表觀遺傳變化能通過精子傳給三代,哪怕后代沒再接觸污染物,風險依然存在。
第四是長期壓力,它會給精子 “裝上傳感天線”。爸爸長期處于壓力中,精子里的miR-34c、piRNA等小 RNA 會異常表達,這些 RNA 會調控受精卵中應激相關基因(比如MeCP2、CB1)的甲基化。動物實驗顯示,這樣的后代不僅更容易出現抑郁樣行為,血糖調節也會出問題 —— 爸爸的壓力,居然能通過精子讓孩子更怕壓力、更容易胖。
這些發現還和輔助生殖(ART)密切相關。現在越來越多家庭依賴 ART,但研究發現,爸爸的 BMI、飲酒習慣會直接影響胚胎質量 —— 精子中HSPA1L基因的甲基化異常,會讓受孕率下降 40%;而精子里的 648 個 “精子 RNA 元素(SREs)”,只要少一個,ART 的成功率就可能顯著降低。未來,精子的表觀遺傳標記或許能成為預測 ART 成功率的 “生物標志物”,幫醫生更精準地制定方案。
雖然很多證據來自動物實驗,但結論已經很明確:爸爸孕前健康是能干預的關鍵。給準爸爸們幾個實用建議:一是保持 BMI 在 20-25 之間,多吃全谷物、保證每天葉酸攝入(尤其備孕前 3 個月),避免長期高脂高糖;二是徹底戒煙,遠離二手煙,少喝酒精和咖啡,這些都會直接損傷精子表觀;三是減少 EDCs 暴露,少用一次性塑料,不用塑料盒加熱食物,職業接觸化工品要做好防護;四是通過運動、睡眠管理壓力,每天 3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能改善精子小 RNA 的表達;五是備孕前 6 個月咨詢生殖專家,有條件的話可以參與精子表觀遺傳監測,提前調整生活方式。
總之,孩子的這條起跑線,爸爸也能早早地幫孩子穩穩站好~
參考文獻:
Akhatova, A., Jones, C., Coward, K. et al. How do lifestyl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sperm epigenome? Effects on sperm fertilising ability, embryo development, and offspring health. Clin Epigenet 17, 7 (2025).doi:10.1186/s13148-025-01815-1
撰文 | 生物谷
編輯 | 阿拉斯加寶
版權說明:梅斯醫學(MedSci)是國內領先的醫學科研與學術服務平臺,致力于醫療質量的改進,為臨床實踐提供智慧、精準的決策支持,讓醫生與患者受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