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量子雷達”一直是軍事領域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各軍事強國也在這個領域投入了不少資源進行研發。
不過就當前各國的進展來看,中國顯然是“量子雷達”領域進展最快的一方。
![]()
中國正在生產量子雷達
根據美國軍事網站“Army Recognition”的報道,中國當前的量子雷達已經具備了相當大的優勢,已足以瞬間抵消美國幾十年發展F-22、F-35等隱身戰機的技術優勢。
另外港媒《南華早報》也報道稱,中國正在量產一款外號“光子捕手”的量子雷達(四通道超低噪聲半導體單光子探測器)。
![]()
量子雷達是一種利用了“量子糾纏效應”的雷達。
所謂的量子糾纏,是指兩個微觀粒子在經歷了相互作用后會變成一個系統性上的“整體”,然后當一個微觀粒子身上發生什么的時候,另一個微觀粒子身上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
理論上來說,用一個微觀粒子旋轉,那么將這個旋轉過后的微觀粒子打到宇宙另一邊,和其成對的微觀粒子和這個微觀粒子接觸后,就會因為量子糾纏效應自行開始旋轉。
![]()
量子糾纏概念圖
以前大家希望能實現具備超光速通訊能力的“量子通訊”,就是希望利用這一原理。
同樣的,利用微觀粒子這種量子糾纏效應,量子雷達就可以獲得更強大的反隱身能力。
按照港媒和外媒的說法,中國生產的這款量子雷達是利用了“光量子”來實現雷達探測功能。
這個雷達中儲存著成對的光量子,將成對的光量子中的其中一個量子發射出去,這個量子在觸碰到敵方戰斗機后會被反射回來。
其反射回來后被量子雷達接收,成對的光量子在接觸后就會發生反應。
![]()
然后通過對這對量子雷達的反應進行計算,就能得出敵方戰機在速度、位置等方面的信息。
量子雷達的優勢
相較于傳統的雷達,量子雷達具備三個方面的優勢。首先就是反隱身能力強。
傳統的雷達在發射大量電磁波后,這些電磁波可能被隱身戰機身上的稀薄材料吸走大半。
![]()
隱身戰機
或者是隱身戰機通過特殊的機體外形設計,讓雷達電磁波觸碰到自己后,讓極少的電磁波朝著原路反射回去,更多的電磁波朝著其它方向衍射走了,也能達到讓雷達接收到更少電磁波,從而讓自己隱身的目的。
但是量子雷達是依靠一對光量子之間發生的糾纏效應,來得出目標飛機的狀態。
只要是量子雷達接收到了反射回來的光量子,就能得到目標飛機的信息。這就意味著傳統隱身能力路線——吸波以及讓更多電磁波衍射到其它方向去的手段,無法再在量子雷達面前隱身。
![]()
傳統隱身技術無法瞞過量子雷達
其次就是量子雷達的探測靈敏度非常高。
傳統雷達會因為接收到的電磁波數量,出現探測精準度上的差異。而量子雷達理論上只要接收到少量甚至是1個光量子,就能獲取到目標戰機上的各種信息。
在軍迷圈有個著名的笑話,就是“隱身戰機在雷達上是一只2馬赫速度的鳥”。
實際上傳統雷達并不會出現“發現2馬赫速度的鳥”這樣的情況。隱身雷達的RCS值(雷達散射截面)足夠小的話,會直接被傳統雷達當成雜波給過濾掉。
![]()
隱身戰機殲35
但是量子雷達只要一個接觸到了敵機,并散射回來被接收到,那么這對量子雷達就能獲取到“目標飛行速度2馬赫”這個信息,是真能發現“2馬赫速度的鳥”了。
最后就是量子雷達的抗傳統電磁干擾能力極強。
傳統雷達的雷達信號是能通過技術手段模擬出來的。如果有電子戰機加入戰局,1架電子戰機就能在敵方雷達上模擬出上百架戰機的雷達信號來。
![]()
電子戰機能模仿上百架戰機的雷達信號
但是量子雷達因為是采用了一對光量子之間的糾纏效應,只要量子雷達接收到了反射回去的光量子,就能通過量子糾纏效應獲取到目標信息。
而電子戰機又沒有和量子雷達中儲存的光量子成對的光量子,自然也就無法模擬出光量子雷達信號。
![]()
電子戰機無法瞞過量子雷達
可以說通過這些優勢,量子雷達在戰場上可以輕松的發現以F-22為首的隱身戰機,極大加強我國的反隱身能力。
量子雷達目前的限制
當然,量子雷達作為新興技術必然還有很多的技術瓶頸。在當前技術條件下,量子雷達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
其一就是量子雷達容易受到氣象條件干擾的問題。
目前中國的量子雷達主要依靠“光量子”,而“光”是會在顆粒物中散射以及被吸收的。
所以當前的量子雷達遇到霧霾、大霧天氣,探測精度以及距離會極大的縮短。
![]()
光量子雷達會受氣象條件影響
其二就是成本問題。“光量子”這種微觀層面的東西,生產起來成本自然不是宏觀層面的設備能比的。
所以目前量子雷達的成本都是“千萬美元”級別,甚至可能會更貴。
相較于傳統雷達,量子雷達因為成本問題難以批量生產和部署。
![]()
其三就是三維成像難。傳統雷達依靠電磁波觸碰目標,很容易就能從目標多個方向折射回去,從而形成目標的三維成像。
但是量子雷達依靠單個的量子對目標進行觸碰,單個的量子自然無法從目標多個方向折射回去,自然也就無法形成目標的三維成像。
![]()
傳統雷達三維成像
總而言之,量子雷達目前理論上潛力很大,但整體性能還無法全面和傳統雷達競爭。
目前中國開始生產“光量子雷達”,主要也是以傳統雷達為主,以量子雷達為輔,甚至量子雷達在運用上主要還是以科研目的為主。
未來量子雷達能否全面替代傳統雷達,主要還是看技術的發展能不能上去。
信息來源:
【1】澎湃新聞·《全球首款!我國單光子探測器實現重大突破,綜合指標國際領先》
【2】中國新聞網·《中國單光子探測有了“火眼金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