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以后的20世紀90年代,中國通過接觸現代級、蘇-27/30、T-80等先進裝備,了解前蘇聯三軍數據鏈系統,同時接觸到法國通信技術,按照我海軍要求陸續上艦901/902/903數據鏈—它們分別實現艦艇編隊內組網通信、艦機協同引導及超視距目標指示功能,支持反艦導彈的遠程打擊 :901鏈用于艦艇間情報交換,902鏈實現艦對飛機的引導,903鏈則通過飛機中繼擴展探測范圍;有效提升中國海軍的多系統信息交換能力—它們抗干擾能力不強、體積不小;
![]()
2003年前后,中國海軍又推出TJN-905型綜合數據鏈,向下兼容901、902、903鏈的功能,并首次實現海、空、岸基平臺的一體化數據傳輸。該系統采用統一信息格式,支持多網絡互通,傳輸距離超千公里,具備戰區級加密能力,成為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 。052B型“廣州”艦、052C型“蘭州”艦、054型護衛艦及22型導彈快艇等新一代艦艇均裝備905鏈,顯著提升編隊協同作戰效能;
![]()
2000年代中期,906型寬帶高速數據鏈投入使用,專為艦艇編隊提供實時、網絡化指揮信息傳輸,數據吞吐量較前代提升數倍。同時,JIDS三軍聯合信息分發系統開始部署,通過艦載、機載和陸基終端實現跨軍種數據共享,為海、陸、空、火箭軍的協同作戰奠定基礎;
![]()
2000年后,650系列戰略衛星通信站、622系列戰術衛星通信站成為艦艇標配,配合“北斗一號”導航系統,解決遠洋作戰中的通信覆蓋和定位難題。例如,北斗系統為反艦導彈提供精確坐標修正,衛星鏈路則支持岸基指揮中心對遠海編隊的實時控制。
![]()
2005年“機動-4號”演習中,三大艦隊首次突破第一島鏈,數據鏈在跨海區協同、超視距打擊等科目中表現突出。例如,052C型驅逐艦通過數據鏈接收預警機目標信息,成功模擬對“敵方”航母的遠程攻擊 。2009年亞丁灣護航任務中,數據鏈保障了艦艇與艦載直升機、護航編隊間的高效通信,提升反海盜行動的響應速度;
![]()
針對我軍艦艇數據鏈早期系統易受干擾的問題,新一代數據鏈采用跳頻、擴頻、猝發通信等技術,并引入量子加密試驗,使通信可用性在強電磁環境下達到99.99%。例如,905鏈的密鑰銷毀功能和906鏈的電磁兼容設計,有效增強戰場生存能力;
盡管國產數據鏈在2010年前取得顯著進步,但與美軍Link-16相比,仍存在終端設備體積大、組網靈活性不足等問題。例如,美軍Link-16的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已實現小型化,而中國同類設備(如艦載端機)仍需占用標準機柜 。不過,中國在數據鏈與相控陣雷達、艦載武器系統的深度融合上獨具特色,為后續技術超越埋下伏筆;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這一時期的數據鏈建設為中國海軍從“近海防御”向“遠海護衛”轉型提供關鍵支撐:905鏈與鷹擊-12反艦導彈結合,使艦艇編隊具備對航母戰斗群的超視距打擊能力,配合衛星偵察,構建起覆蓋第一島鏈的防御體系;海軍數據鏈的應用推動“網絡中心戰”理念的實踐,促進作戰流程的重構,例如將目標識別到打擊的OODA循環從分鐘級壓縮至秒級;
海軍數據鏈研發帶動國內半導體、通信協議等領域的突破,為后續055型驅逐艦的綜合射頻系統、空警-600預警機的數據融合技術奠定基礎;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中國海軍數據鏈建設從“填補空白”到“體系成型”,通過引進消化、自主創新和實戰檢驗,逐步構建起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戰術通信網絡。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海軍的核心戰斗力,也為未來智能化海戰的發展提供重要基石。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