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2025年國慶,在山東威海海域,全球首艘15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2-1”兩次收魚,4萬多斤大黃魚接連起水,銀鱗閃爍著水光。幾百公里外的連云港贛榆,200萬尾三文魚苗正排隊“搬家”,即將入住深海工船開啟新生活。
這些漁業捷報背后,藏著個沉甸甸的背景,當全球近3億人面臨饑餓威脅時,中國是如何用深海養出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
海上工廠
我們先從“國信1號2-1”這艘巨輪說起,走進它的監控室,幾塊大屏幕看得人眼花繚亂。15個養殖艙的水溫、溶氧量、pH值每隔幾秒就刷新一次,技術人員輕點鼠標,就能精準調整投飼量,全程不用下到艙底。
這養魚方式跟近海網箱比,簡直是兩碼事。以前漁民在近海養魚,純屬看天吃飯。臺風一來,網箱被掀翻,半年辛苦全打水漂;遇上水溫驟降,魚群成片死亡也是常事。
可“國信1號2-1”就不一樣了,它像座會移動的養殖基地,夏天待在山東海域避暑,冬天往福建、浙江溫暖水域挪,全程追著適宜水溫跑。
![]()
船上的養殖艙藏著不少巧思,每個艙都有專門的水流系統,模擬海洋洋流讓魚不停游動,養出的大黃魚肌肉緊實,口感跟野生的差不了多少。收魚前24小時,艙內會調成全黑環境,利用大黃魚色素在黑暗中擴散的特性,讓魚身透出漂亮的金黃色。
工船養殖讓魚的生長周期比傳統網箱少了四分之一,月均增重快了1.8倍,單艙成活率能超過90%。一艘船一年能產3600噸魚,抵得上幾十個傳統養殖場的產量。
![]()
不僅如此,整艘船只要30多人就能運轉,魚苗入艙、自動投喂、起捕加工全靠機械完成。比起三年前的“國信1號”,它升級了160多項技術,機械化率超過90%。要是按傳統養殖的人力配置,這么大的產量至少得百來人才能搞定。并且船上還裝了光伏板,能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既環保又省成本。
從捕魚到造“魚芯片”
光有好設備不夠,魚苗才是根本。就像種地要選好種子,養魚也得有優質苗種,這幾年水產育種的突破,才算真正穩住了“海上糧倉”的根基。
![]()
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團隊干了件大事,他們把南方的紅瓜子斑搬到北方養了。這種名貴魚原本只肯待在熱帶海域,對水溫挑剔得很。研究人員靠循環水系統精準控溫,在山東的養殖車間里復刻出熱帶環境,硬是讓“南魚北養”成了現實。
這背后藏著硬核技術,團隊研發出國內第一款魚類抗病育種基因芯片“魚芯1號”,能從基因層面挑出抗病強、長得快的魚苗。說白了,就是給魚搞“優生優育”,從源頭保障養殖質量。用上這套技術后,有些魚種的成活率提升了30%,養殖成本反而降了20%。
![]()
種質資源儲備也沒落下,青島的國家海洋漁業種質資源庫里,已經存了近14萬份海洋生物資源,從經濟魚種到瀕危物種樣樣都有,堪稱海洋生物的“基因銀行”。依托這個資源庫,科研團隊培育出20個水產新品種,還搞出了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新技術。
舉個例子,萊州明波水產掌握了半滑舌鰨人工繁育技術,每年能推廣2000多萬尾高端魚苗,帶動的社會效益超10億元。以前野生斑石鯛幾百塊一斤,普通人根本舍不得買,現在人工繁育后,一年就能長到1斤多,市場價降到50元左右,尋常百姓也能嘗鮮了。
![]()
把產業鏈條拉長
有了好魚苗、好設備,怎么把魚賣出好價錢成了關鍵。這些年不少水產企業都在琢磨延伸產業鏈,早就不滿足于單純賣魚了。
山東榮成有家金槍魚加工企業,以前只是收來金槍魚直接賣,賺的是辛苦錢。后來他們升級生產線,引進自動化設備,把金槍魚做成魚柳、罐頭等十幾種產品。加工剩下的邊角料也不浪費,開發成貓糧賣給寵物市場。這么一改造,同樣一噸金槍魚,收益翻了好幾倍。
![]()
2025年前三季度,榮成規模以上海洋食品企業產值沖到80億元。當地靠著港口優勢,把遠洋捕撈、冷鏈運輸、精深加工、物流配送串成了完整產業鏈。新鮮金槍魚從上岸到進超市冷柜,全程不超過48小時,品質完全夠得上刺身級別。
還有威海的企業,直接從“賣魚”升級到“賣分子”。他們跟科研機構合作,從魚鱗、海帶這些看似沒用的東西里,提取膠原蛋白、多糖等高價值成分,做成口服液、飲料甚至化妝品原料。傳統水產加工企業搖身變成高科技企業,抗市場波動的能力強了不少。
![]()
這里要提醒一句,冷鏈物流是產業鏈的關鍵一環。寧波舟山港在建的糧食物流基地,規劃了18萬噸級的現代化筒倉群,還配了2萬噸級運糧泊位。項目用上物聯網和數字孿生技術,糧食到港、入庫、出庫全程都能可視化管理。等建成后,不光能提升中轉能力,還能帶動周邊糧油加工企業集聚,整個區域的產業配套都能上臺階。
藍色新空間
把眼光放遠些,“海上糧倉”的意義遠不止多養幾條魚。中國是全球水產養殖第一大國,養殖產量占漁業總量的80%以上。可內陸淡水資源有限,近海養殖空間也快飽和了,未來的增量只能向深遠海要。
![]()
“深藍1號”這類大型網箱的出現,就是為了開發黃海冷水團這樣的深遠海資源。這片海域底層水溫常年保持在12℃以下,剛好適合三文魚等冷水魚生長。
2020年,通過5萬立方米級的全潛式網箱,這里成功養出15萬條大西洋鮭,單魚平均重量超4公斤,品質達到歐盟出口標準。這可是全球首次在低緯度海域養三文魚成功,徹底打破了高端三文魚依賴進口的局面。
![]()
現在全國已經有13臺套深遠海養殖裝備投入使用,養殖水體約75萬立方米。這些裝備能扛住12級臺風,使用壽命有10到15年,還裝了智能監測系統,實時采集水溫、鹽度、溶氧等數據。跟近海網箱比,深遠海養殖密度能提高33%以上,效率提升明顯。
“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走了另一條路——養殖加文旅。這座占地超5000平方米的海上平臺,除了養殖和科研,還搞了海上住宿、垂釣、餐飲、潛水等項目。等二期完工,年接待量能超20萬人次。這種“藍色養殖+藍色文旅”的模式,讓一條魚產生多重價值,賣魚能賺錢,旅游也能創收。
![]()
從新疆沙漠種糧到海上建糧倉,中國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子越來越多。陸地上三大主糧自給率達100%,海洋這邊靠規模化、工業化養殖,正成為動物蛋白供給的重要來源。目前中國人均水產品占有量47.36公斤,水產品提供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動物蛋白。
隨著養殖工船技術成熟、育種能力提升、產業鏈完善,“海上糧倉”這盤棋下得越來越活。這張藍色屏障,不正是14億人餐桌安全的堅實后盾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