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的磋商似乎終于在釜山和吉隆坡等地告一段落,中美之間懸掛已久的貿易爭端,迎來了一紙看似珍貴的休戰共識。
![]()
消息一出,市場的神經短暫松弛,仿佛看到了一絲曙光,這份共識的核心,是一份沉甸甸的大豆采購協議。
中方公開承諾,將重新向美國敞開采購的大門,這份共識里最關鍵的內容,是中國答應重新大規模購買美國大豆,而且數字寫得很明確。
短期計劃是先買1200萬噸,并在明年1月美國作物季結束前全部落實,長期安排是未來三年每年繼續采購2500萬噸。
![]()
對美國農業州來說,這等于是政府直接告訴農戶:“訂單來了,準備生產就行。”作為回報,美方也給出了看得見的“誠意”,承諾暫停部分已經加征的關稅壁壘。
比如,原本要加的一部分關稅先暫停,被外界議論很多的那項10%的“芬太尼關稅”,暫時不實施;另一個24% 的對等關稅也延后一年執行。
這樣一來,一些中國商品的總體稅率大約下降到47%左右,按一般理解,這至少代表雙方愿意讓氣氛不要繼續惡化。
![]()
但協議的墨跡未干,市場的樂觀情緒還沒來得及發酵,華盛頓方面就迅速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10月30日,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公開向全世界確認:他們將繼續推動一項早已啟動的貿易調查,這一下,讓所有人都懵了,說好的休戰呢?
大豆協議的戲劇性翻轉
10月30日,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突然宣布,將繼續推進一項針對中國的調查,依據的是《1974 年貿易法》第301條。
![]()
這是美國最常用于對外施壓的法律工具,一旦動用,就意味著他們認為對方在貿易上有“問題”,并可能繼續追加措施。
美方給出的理由是中國在 2020 年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里,沒有“完全完成”農產品等采購承諾。
可問題在于,這項調查并不是雙方談崩后才啟動的,而是在10月24日就已經悄悄開動,當時雙方還在密集談判,外界完全不知道事情已經在另一邊被推進。
![]()
換句話說,美國一邊跟中國坐著談如何緩和、如何合作,另一邊已經開始準備新的施壓工具。
等共識公布后,他們又把這件事公開宣布,多少讓人感覺前后不一致,從結果來看,休戰共識確實給市場一些安撫,但美國的 301 調查又讓局勢重新變得不穩定。
中國的大豆采購承諾雖然明確,但美國是否會繼續借 301 條款施壓,并不受這份協議的約束。未來幾個月,中美在貿易上的態度可能依舊搖擺。
![]()
美國國內政治算計
這次大豆訂單,表面上是貿易,實際上是美國國內政治在推動,特朗普現在最擔心的,就是農業州的選票松動。
![]()
美國今年大豆豐收,產量排歷史第六,但中美摩擦導致中國大幅減少購買,美國豆農倉庫爆滿,大豆賣不出去,收入銳減,對政府怨氣很大。
2026年中期選舉快到了,農業州能不能穩住,對特朗普團隊來說很關鍵,這時候,中國突然愿意短期買1200萬噸、未來三年每年買2500萬噸。
對特朗普來說,這就是給豆農送去一份及時的“政治補貼”,農民看到中國重新下單,至少知道價格和庫存能緩一口氣,對政府的不滿也會下降。
![]()
特朗普當然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會把這筆訂單當成自己“幫農民爭取利益”的成果宣傳出去,但美國內部的另一群重要受眾——鐵銹地帶的產業工人,他們看重的不是大豆,而是“硬不硬”。
特朗普不能讓這些工人覺得自己被中國牽著走,更不能被認為是為了農民讓步,他必須保持“對華強硬”的姿態,讓支持者相信他不會軟。
在這種情況下,301調查就是最順手的政治工具,它不需要立刻動用,但只要存在,就能當成施壓的證據。
![]()
對外能說“美國沒有放松”,對內能說“政府有工具隨時反制中國”,同時,美國政府對中國新能源、造船、先進制造領域仍然保持高壓關注。
雖然之前暫停了“50%穿透性規則”這種技術限制,但實體清單、出口管制等措施并沒有松動,維持301調查,就是讓美方在談判桌旁放著一件隨時能亮的工具。
中國這邊也理解這波操作的政治性質,但不會因此亂了節奏,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10月31日表態,希望美方內部協調一致,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
![]()
中國每年需要進口大約1億噸大豆,這關系到養殖業成本,也關系到食用油供應,是不可動搖的長期需求。
中國不會讓大豆依賴變成別人的籌碼,所以一邊滿足產業需求,一邊做好供應來源多元化,也是在保持主動權。
但中國并不是在大豆上只有進口的選擇,因為這幾年我國在大豆問題上不是被動挨打,而是提前做了準備。
![]()
買美豆不是妥協
在中美貿易摩擦最嚴重的時候,中國就開始調整采購渠道,把進口來源從原來的美國主導,轉成多國分散。
![]()
今年1到9月的數據說明一切:74%的大豆來自巴西,美國在單月進口中甚至出現“9月零進口”。
這說明中國的多元化采購已經徹底成型,不再依賴單一供應國,那既然已經去依賴了,為什么現在又愿意重新買美國大豆?原因很直接,完全是為了價格。
最近一段時間,巴西大豆價格持續上漲,帕拉納瓜港從2月到10月漲了大約6%,中國引入美國供應,就是為了把競爭重新放回市場里,讓巴西沒法隨意定高價。
![]()
中國不是妥協,而是在利用供需杠桿,把成本壓下來,這種做法穩、準、有效,外界把這次采購動作當成中美關系緩和的信號,但實際情況遠不止于此。
美方對華態度反復很快,前腳說合作,后腳就翻臉,讓全球市場看得很清楚:中美博弈長期存在,不會因為一兩筆訂單就改變方向。
美國想順勢推動“聯合圍堵”,試圖帶著G7和澳大利亞、韓國、烏克蘭組建所謂稀土和關鍵礦產聯盟來繞開中國,但結果并不理想。
![]()
大多數盟友只愿意口頭附和,卻不想真把自己的產業鏈推向風險,歐洲、日本都面臨現實約束,不可能完全脫離中國供應鏈。
一些新興經濟體,如印度、越南,也更傾向在技術和產業方面與中國合作,而不是加入美國的對抗路線。
相對來說,中國的國際合作空間越來越大,RCEP生效后,中國與東盟之間貿易增長明顯。
![]()
與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的合作范圍也不斷擴大,中國和歐盟的產業鏈互相依賴,能共同受益。
全球范圍的趨勢正在朝著多邊合作而不是集團對抗發展,美國要把世界綁在自己的戰略安排上,難度越來越大。
這次大豆采購雖然觸及美國,但不代表中國失去反制手段,中國在稀土領域仍然有絕對優勢。國務院已經明確會繼續研究稀土出口管制的具體措施。
![]()
也就是說,中國手里有可以隨時使用的政策工具,在關鍵時刻能產生影響,能夠買,也能夠停;能夠合作,也能夠加碼管理。
中國的選擇很多,不會被動跟著別人走,這次重新采購美國大豆,是根據市場變化做出的策略性選擇,而不是立場改變。
核心目的只有一個:讓供應更分散,讓價格更可控,讓談判更有底氣。
![]()
參考資料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