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雞毛信,這可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講的是抗日小英雄海娃機智勇敢,給八路軍送一封重要的雞毛信的故事。
小說《雞毛信》
“海娃14歲,是龍門村的兒童團團長。
一天傍晚,海娃的爸爸交給他一封信,要他馬上到三王莊去,送給指揮部的張連長。
海娃接過信一看,信角上插著三根雞毛,知道這是一封頂重要頂緊急的雞毛信。海娃揣好信,趕著羊群轉過山崖,忽然看見西山頂上的‘消息樹’倒了。糟糕!山那邊準是發現鬼子了……”
這是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抗戰故事,我們的小英雄海娃,面對大山外沖過來的搶糧鬼子,沉著冷靜,將絕密的雞毛信藏在老綿羊的肥尾巴下,與日本鬼子和偽軍巧妙周旋,最終憑借自己的機智勇敢將雞毛信安全送到了八路軍張連長的手中。
我們熟知的這個故事,是時任新華社記者華山創作的短篇小說《雞毛信》,創作于1945年7月,1946年7月在張家口首發于丁玲主編的《長城》月刊創刊號;1949年由大連新華書店刊印單行本。以后又有多種單行本出版。
![]()
《雞毛信》的各種版本
華山原名楊華寧,廣西南寧人。1935年在上海讀高中時曾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初到陜北,進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1939年1月畢業后開始從事新聞工作,曾任《新華日報》《冀察熱遼日報》等報社和新華社特派記者。
在抗戰烽火之中,華山以戰地記者身份親身經歷了華北抗日根據地1942年反“掃蕩”以及反日寇“鐵壁合圍”等戰斗,書寫了許多反映抗日英雄人物的報告。他將平日觀察到的抗日民主根據地中眾多兒童團員和小通訊員們的英勇事跡,提煉、升華、創造成了《雞毛信》中的小英雄海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雞毛信》的故事被編入教材,還被改編成連環畫、電影、幻燈片、宣傳畫等形式,成為家喻戶曉的抗日小英雄故事。
連環畫《雞毛信》
說到《雞毛信》,就不能不提連環畫《雞毛信》。新中國成立以后,《雞毛信》的故事不僅被編入教材,還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其中,連環畫《雞毛信》有多種繪本,最有影響的是1950年出版的劉繼卣繪本,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連環畫的優秀代表,成為連環畫的經典。
著名畫家劉繼卣,擅長畫動物,尤其是走獸。在他創作的許多連環畫里都有栩栩如生的走獸,如《東郭先生》里的狼,《武松打虎》里的老虎,《鬧天宮》里的猴子等。《雞毛信》這部連環畫也發揮了劉繼卣先生的特長,畫了很多神態各異的羊。連環畫《雞毛信》成功塑造了革命小英雄形象,是一部在政治上、藝術上都有很大成功的作品。連環畫《雞毛信》后來有1962年、1971年、1994年、2003年、2007年等多種版本,一共印了400多萬冊,在新中國連環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連環畫的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可以說,連環畫《雞毛信》和電影《雞毛信》對于宣傳紅色經典故事起到了同樣作用。
![]()
![]()
![]()
![]()
劉繼卣繪連環畫《雞毛信》不同版本封面
![]()
連環畫《雞毛信》畫頁
電影《雞毛信》
影片《雞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石揮執導,蔡元元、蔡安安、舒適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戰故事片。影片主要講述了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奉命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一天,民兵隊長也就是海娃爸爸交給海娃一個任務,讓他到三王村送一封信給八路軍張連長。海娃看到信上插著三根雞毛,他知道這是一封頂重要的緊急雞毛信。海娃在送信途中,與日偽軍相遇,海娃與敵斗智斗勇,將信拴在一頭羊的屁股下,并將鬼子帶入八路軍的伏擊圈。張連長根據雞毛信里提供的情況,迅速率隊端了敵人炮樓,活捉了作惡多端的日軍隊長“貓眼司令”。
![]()
《雞毛信》劇照:民兵中隊長老趙(舒適飾演)交給海娃(蔡元元飾演)一封雞毛信
![]()
《雞毛信》劇照:進山搶糧的鬼子、偽軍抓住海娃讓他帶路
![]()
《雞毛信》劇照:海娃負傷后被八路軍叔叔救起,雞毛信也最終送到張連長手里
新中國成立之初,尤其是1949年至1953年,兒童片創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因此,1953年剛剛合并完成的上海電影制片廠,把目光投向了正風靡的小說《雞毛信》,而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導演石揮頭上。1953年籌拍這部兒童片的初衷,是為向國慶獻禮。石揮惡補了許多反映老區農民生活的書籍,而影片劇本也是電影藝術家張駿祥根據華山同名小說改編的。
影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國少年兒童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對敵斗爭的兒童影片,1955年獲得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優勝獎,是中國第一部獲國際大獎的兒童影片。
![]()
電影《雞毛信》宣傳廣告
電影《雞毛信》在創造人物形象和表現抗戰時期人民的生活斗爭上是相當成功的,有著親切的、真實的生活感。肩負使命,經歷考驗,獲得成長,這種敘事結構被學者稱為“小英雄模式”。作為中國戰爭題材兒童片的開山鼻祖,《雞毛信》正是該模式的代表,為之后的《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等作品奠定了基礎。
![]()
本文作者在央視兵器科技頻道《影視背景》欄目講述經典影片《雞毛信》
什么是“雞毛信”?
說了半天《雞毛信》,那么我們必須講講這雞毛信是怎么回事?所謂雞毛信就是信封上粘有雞毛,表示須迅速傳遞的重要信件。類似中國古代的羽書、羽檄。信封上外插鳥羽表示緊急,必須速遞,要像鳥飛的那樣快。后來民間通信也用這種方式,但用雞毛代替了鳥羽。雞毛信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地區軍民創造的一種傳遞緊急情報的特殊郵件,信封上粘一根雞毛表示加急,粘二根雞毛表示特急,粘三根雞毛表示十萬火急。大多是傳送軍事情報調動部隊的。《雞毛信》里海娃送的就是一封粘有三根雞毛的信件。
現存全國唯一的雞毛信實物,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展柜里,是從河北省元氏縣仙翁寨送來的。這件實寄封正面從右到左寫有“遞至邢臺縣安荘交劉德齊先生尊啟,八路軍自元氏縣仙翁寨緘”,當時信封的兩角插著兩根雞毛。這件實寄封背面有五個戳(并非現在所說的郵戳),戳的上邊都寫著“冀西抗日區交通網”,并有起始時間和到達時間。信封的背面留有雞毛痕跡,保存完好,是一件珍貴的革命文物。
抗日戰爭時期,位于河北省中部的元氏縣西部為太行山區,是日偽軍、八路軍交鋒的前沿陣地,屬于敵我拉鋸戰的區域。日寇盤踞縣城,魔爪控制了大部分縣域,并且強迫民工修筑了貫穿全境的封鎖線,一步步將元氏縣抗日民主政府擠壓到邊遠的山區村莊。縣抗日政府一度只能在很小地域公開活動。由于日偽軍隊全面封鎖交通,抗日政府沒有通訊設備。民運隊、婦救會、青救會、交通站的信件送不出去,只有兒童憑借自身目標小的優勢來突破各種封鎖線,用雞毛信來傳遞重要信息。它也被太行山根據地部隊廣泛使用。抗日時期,仙翁寨周圍地區,共產黨、國民黨都普遍使用雞毛信,甚至連個人瑣事都使用雞毛信。仙翁寨周圍所使用的雞毛信,有信封,多為兩根雞毛,在信封的兩角。一般沒有郵戳,司令部的有郵戳,為長方形,一般請老百姓專人投送。
![]()
雞毛信實物
鮮為人知的是,電影《雞毛信》拍攝時,部分取景就在元氏縣的西部山區。元氏和電影《雞毛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因為在元氏西部山區就有一個叫做龍池的村莊,它是不是和電影中的龍門村有關聯不得而知;并且湊巧的是,在鄰村封照就有一個當年送過雞毛信的姓趙的兒童團長,他和海娃恰好同姓;還有就是電影《雞毛信》的人物對話中還存在著元氏方言,這可能不僅僅是一種巧合。應該說,海娃雞毛信故事的發生地在元氏,或者說元氏至少是發生地之一。上影廠選擇到元氏拍攝影片,以及那封躺在軍事博物館里從仙翁寨發出的雞毛信,都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如今,《雞毛信》的故事已經傳頌了將近80年,海娃的“小英雄”形象,穿越了時空,通過小說、連環畫、電影等各種形式,影響了整整幾代中國人。
![]()
(來源:“我們從軍營走來”微信公眾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編輯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