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全智能表與輕智能表,究竟誰更合理】】】
經常有看我們三易生活相關內容的朋友可能還記得,我們相當早就開始涉足智能手表的測試和技術分析。早在2014年前后、也就是第一代Android Wear與最初代Apple Watch誕生之后,我們就已經開始關注這一領域,并長期使用智能手表產品了。
![]()
或許正因如此,對于如今的智能手表行業,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總是抱有一點“成見”。比如我們堅持認為,只有高性能的全智能手表,才能支撐更專業的相關功能。又比如說,我們向來不太贊成有些品牌用低功耗“手環級”芯片,去做高價智能手表的行為,并認為這樣的產品多少有點“奇葩”。
當然,我們也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同意上述這些觀點。特別是當市面上有那么一些定位極其“專業向”的智能登山表、潛水表、馬拉松表,本質上也是“大手環”級別的低算力硬件,但依然受到其用戶群體一致好評的時候,就更容易讓人產生“動搖”了。
![]()
那么高性能、高算力的“全智能手表”,與低性能、長續航的“輕智能手表”之間,性能差距到底有多大,“全智能手表”的高性能優勢,又究竟能以怎樣的形式體現在它的日常使用中,較短的續航時間又是否會對實際使用產生困擾呢?在實際使用了大量各種各樣的智能手表后,我們打算將這些問題以測試的形式,直觀地“搞清楚”。
【【【技術解析:比起操作系統,硬件算力是最大的差異】】】
首先,我們認為需要明確一下,到底什么是“全智能手表”。
![]()
從軟件層面來說,“全智能手表”必須要使用可安裝第三方APP、能夠由用戶自行擴展的,非固定功能的操作系統。
當然,這個定義如今多少遭到了一些挑戰。因為有些廠商也在傳統“固定功能表”的RTOS系統基礎上,加入了他們自己“魔改”的部分代碼,使得其也可以安裝一些相對簡單的第三方APP。
但從硬件層面、特別是主控的價格和算力規模來看,“全智能手表”和“輕智能手表”的差異,那就真的是非常巨大了。
![]()
我們根據公開信息統計了上面這張表格,并列出了兩款全智能手表主控和兩款輕智能手表主控。(事實上,BES2800BP如今在輕智能手表領域還相當少見,更常見的BES2700BP基本可以視為是它性能砍半的12nm版本)。
不難發現,全智能手表和輕智能手表在芯片的制程、架構、頻率、GPU規格、算力水平,乃至內存大小等方面,實在是有著過于巨大的差異。
![]()
更“糟糕”的是,縱觀如今的市場就會發現,盡管全智能手表和輕智能手表在芯片規格和理論上的算力水平方面,差距如此之大,但市面上不乏看似表殼用料豪華、宣傳配備了極其專業健康或運動監測功能,甚至價格與全智能手表完全相等(有時反而還更貴)的輕智能手表。
![]()
那么面對這樣的輕智能手表,我們三易生活所堅持“全智能手表在健康和運動監測相關功能上一定更好用”的觀點,是否還能成立呢?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們進行了一次測試。
【【【配置對比:同樣價格下,成本的分配截然不同】】】
我們這次測試選用的“全智能手表”,是剛剛上市不久的Apple Watch Series 11。
![]()
之所以選擇它,理由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可能是目前在國內能買到、硬件算力最高的全智能手表之一,而且相比三星Galaxy Watch系列,它的本地化做得更好、“解禁”了更多的健康監測相關功能。
![]()
與此同時,雖然我們也曾用過售價高達6000元以上的“類奢侈品”輕智能手表,但此次拿來對比的則是一款名義上更偏“專業運動定位”的機型。其典型售價在3000元左右,確實也與Apple Watch Series 11在價格上恰好“對位”。
![]()
首先,我們還是用一張表格來對比這兩款產品的配置。可以看到,在相同價位的前提下,以Apple Watch Series 11為代表的全智能手表,似乎在健康監測相關傳感器的細節用料上還是會更好些。
![]()
比如Apple Watch Series 11的PPG傳感器,四組都是三光源的最新設計,相較之下,這款輕智能手表其中兩組傳感器就出現了“簡配”。而且我們手頭這款輕智能手表并未配備ECG傳感器,也就是完全沒有心電測量能力。
![]()
除此之外,在Apple Watch Series 11,體溫、水溫,以及氣壓和水壓傳感器是各自分開來,而“輕智能手表”顯然就沒那么“講究”了。
但是在SoC、內存大幅“簡配”的前提下,輕智能手表在配置上也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可以將更多的成本用在外殼上。所以可以看到,我們手頭這款輕智能表在3000元左右這個價位段,就可以給到雙面藍寶石玻璃和鈦合金外殼。而這,就是Apple Watch以及其他“全智能手表”所不及的地方。
【【【功能測試:在健康監測功能上,全智能手表優勢巨大】】】
當然,對于如今的智能手表用戶來說,純粹買個表為了“好看”的可能還是少數。大多數人更看重的,應該還是智能手表在日常的健康、運動數據監測中,是否能夠給出穩定、準確的結果。
![]()
為此,我們將這兩塊智能手表一同佩戴、使用了一周多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兩塊表均開啟全部的監測功能,且除了洗澡時以外、幾乎都不摘下。同時我們還會戴著這兩塊表進行運動健身以及睡覺,來考察它們在相同工況下,所能檢測的項目以及檢測項目的準確性方面,是否會有明顯差異。
![]()
![]()
針對最基礎的計步、心率、睡眠統計這些,可以“直接”被傳感器所檢測到的項目,Apple Watch Series 11和我們手頭這款輕智能手表之間,確實沒有出現到顯著的差異。
![]()
即便是在主動的健身過程中,兩塊表在相同時間點檢測到的心率數據,也幾乎都一致。
但是請注意,這里有個前提,那就是我們此次用來對比的“輕智能手表”本身價格就不低,所以它的心率傳感器硬件配置,客觀上與全智能手表本身差距就不是特別大。可眾所周知的是,“輕智能手表”的價格下限要比“全智能手表”低得多,因此這個“直接檢測項目、數據差異不大”的結論,有可能僅適用于我們手頭這款“高端輕智能表”,并不能推而廣之。
![]()
但會主動購買智能手表、尤其是高價產品的用戶,大多數可能都會有健身方面的習慣。這就會導致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無論全智能、還是輕智能手表,它們的心率、血氧、步數這些數據其實是傳感器“直接測量”到的,如果涉及運動消耗、運動效果評估這些方面,事情就變得復雜起來了。
![]()
一方面,智能手表對于用戶運動狀態的識別,就可能涉及到對多個不同傳感器數據的算法統合。比如跑步時,有的手表可能只能“測量”用戶的步數、心率、移動距離,但性能更高的表就可以進一步“測”出步頻、步長、雙腳落地穩定性、胳膊的擺幅、呼吸速度等更多數據,那么測量的數據更多,并可以處理更多數據的全智能手表,自然也就可能給出更準確的運動監測報告。
另一方面,智能手表的“運動算法”背后,會涉及到大量用戶模型的數據收集工作。打個比方,經驗豐富的健身者,在健身過程中的心率就可能會比其他人更低。如果手表的算法沒能結合各種生理參數“認”出來這一點,幾乎就必然會給出錯誤的統計數據。
![]()
很顯然,由于全智能手表和輕智能手表本身在算力水平上,實在是差距太大,就注定了輕智能手表在細致的運動狀態識別,以及運動效果評估功能上,相比以Apple Watch Series 11為代表的全智能手表顯得相當“簡陋”。
比如,Apple Watch Series 11能夠結合用戶的日常心率、呼吸狀態等,計算出基礎代謝率,并基于它來“識別”用戶是否是運動老手,以及給出每一次運動的卡路里消耗里,到底有多少源自“基礎代謝”、多少是真正的“運動消耗”。
![]()
除此之外,我們統計了Apple Watch Series 11與作為對比的這款輕智能手表,在健康監測功能上的具體差異。從這張表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無論是在“直接監測”的信息豐富度,還是在結合算法之后所能生成的“鍛煉評價”上,以Apple Watch Series 11為代表的“全智能手表”,都展現出了壓倒性的優勢。
【【【總結: 輕智能表并非毫無意義,但不是適合所有人】】】
其實追溯“智能手表”的發展歷程就不難發現,最早期的智能手表其實幾乎全都是高性能的“全智能”配置,而“輕智能手表”反而才是這幾年才開始變得普遍的一種產品形態。
![]()
那么這說明了什么呢?一方面,它可能與全智能手表普遍成本高、定位高,價格門檻難以下降有關。另一方面,全智能手表的高性能,也就注定了相對不那么低的功耗水平。以我們手頭的Apple Watch Series 11來說,在全天佩戴的情況下,它也只有堪堪2天左右的續航能力。雖不至于“每日一充”,但對于部分可能需要長期戶外工作的用戶而言,可能確實會有所不便。
正因如此,當然不能說如今的“輕智能手表”就是完全不合理的產品形態。畢竟對于部分預算不足,或是極其看重續航,平時不怎么運動、不太需要智能手表來做健康和運動監測的用戶來說,“輕智能手表”確實也有一定的作用。
![]()
但除此之外,從我們這次的測試結果便不難發現,但凡對于真正重視智能手表“健康監測功能”的消費者來說,如今的“輕智能手表”、哪怕是高價產品,其功能都是完全不夠看的。就更不要說“全智能手表”還有著“輕智能手表”完全無法比擬的軟件擴展優勢,以及可以憑借系統升級不斷得到新功能的潛力。
因此至少在當前這樣的技術背景下,但凡有足夠預算購買Apple Watch這類“全智能手表”、且不需要連續長時間處于戶外的消費者,我們都依然強烈建議選擇全智能手表。至于高價的輕智能手表,從這個方面來看,雖說不至于是“純坑”,但也可以說是只適合小部分用戶需求的產品類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