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網發布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文章觀點僅供參考,所涉及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為提高文章流暢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編譯,讀者請自行辯解!如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
幾個大字就已經貼在所有財經新聞的首頁上了。2025年7月,胡潤百富榜最新一批數據出來,鐘睒睒,71歲老人,身價5300億,又一次把中國首富的桂冠緊緊扣在了自己頭上。這不是他第一次登頂,卻是最飽含戲劇色彩的一次。
一說鐘睒睒的財富像爬樓梯,可我看啊,這次是硬生生在地震和泥石流之中扒著縫隙上去的。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故事怎么開始?得追溯到2024年初。那會,娃哈哈的宗慶后突然去世,全國生意場大腕都去了追悼會。偏偏鐘睒睒缺席,只托了個人捎去花圈。這打一開始就埋下了大雷。網絡上滾雪球似的傳出舊賬——當年鐘睒睒做娃哈哈經銷商犯了事,被“師父”宗慶后拉黑。翻臉跑去自己做農夫山泉,還用“天然水”對著“純凈水”猛打。
社交平臺一時間炸開,‘農夫與蛇’、‘過河拆橋’,各種綽號鋪天蓋地。偏重感情的網友里,宗慶后的‘布鞋首富’形象進一步被神話,鐘睒睒變成了資本冷血動物,連個人私事也被人翻出來爆炒。
說句實在的,那半年多氣氛太壓抑。2024年5月,農夫山泉股價一頭栽下去,從45港元到23港元,市值一口氣掉了23.4%。財經群里都說:完了,這水賣不動了。再推開港交所的行情圖,那根紅色下跌箭頭是真扎眼。
一些財經媒體落井下石,報道標題都扎人:“鐘睒睒的水,要燒干了”。我記得那段日子,鐘睒睒幾乎躲起來了,只有養生堂年會露了面,臺上鞠著躬說“每一分錢都干凈”,“天總會亮”,可底下沒幾個人相信。外面風浪大,誰知道他真的是在等曙光,還是無計可施。
![]()
反轉是悄無聲息的。2025年7月,另一場鬧劇登臺。宗慶后遺產分配在香港打起了官司,三位美國國籍的宗姓人士自稱宗慶后的非婚生子女,要來分遺產。過往那些“家庭混亂”的指責繞了個圈,打回了娃哈哈家門口。微博熱搜的話題變成了‘向鐘睒睒道歉’。
市場比網上還誠實。那天農夫山泉股價直接拉高5%,之后一路猛沖,7月底市值又到5000億巔峰,福布斯榜單上,鐘睒睒的英文名被直接排到張一鳴之上。
這一切都是偶然嗎?說白了,這兩年商界和名利場的明爭暗斗,比歷史教科書都豐富。信不信,這事兒像極了十九世紀末美國那場“電流戰爭”。愛迪生和特斯拉互撕,為了主推直流還是交流,不惜搞電刑動物秀,結果弄得西屋電氣股價一度暴跌。但最后,市場還是認了交流電的本事,西屋股價反彈。你再看這輪農夫山泉,輿論風暴雖猛,最后讓公司回血的,還是實打實的主業和產品。
![]()
農夫山泉不是只靠情懷活著的。2023年報一擺——營收426億,日進賬1.17億,凈利潤120億。每天凈賺3287萬,這波賺錢能力全行業羨慕。礦泉水的暴利大家都說爛了,不過你要問我,這里頭的門道不只是低買高賣這么簡單。
水價看著2塊錢一瓶,水源地批過來的成本每噸還不到6毛,每瓶水成本掰碎了都不算錢。可真正讓農夫山泉橫著走的,是那道供應鏈鐵墻和說一不二的品牌認知壁壘。
講個細節。農夫山泉和別的飲品公司不一個玩法。你買到手的其實是承載健康和安全幻想的品牌溢價。PET瓶和運輸、廣告加起來才幾毛錢,真金白銀全砸在市場心智里。再有,鐘睒睒一個人牢牢控股公司84%的股份。企業年年大賺,錢直接進他口袋。這種集中持股你看歐美幾乎沒有,那里企業家分攤風險講退出方式,鐘睒睒這是中國式的孤注一擲——順了身家暴漲,逆時誰也救不了。
![]()
但光靠賣水也不行。鐘睒睒出手的第二張牌是萬泰生物。2001年他花1710萬買下一堆看起來不值錢的股份,直到2019年HPV疫苗自研出來。一針定價329元,市場95%都進口疫苗控制的局面直接被他扒拉開。到2020年萬泰生物上市,股價瘋漲,1700多萬變成了千億市值。誰還敢說這不是押中了消費升級的賽道?
這些操作背后的邏輯其實很簡單——用產品力和渠道掌控打超級持久戰。別家陷公關危機時拼命蓋鍋蓋,農夫山泉直接上新品“嬰兒水”,精準搶市場,危機流量被轉化成高端消費的人氣。這種反應方式就像明代沈萬三修南京城墻,前頭跟皇帝關系好,后頭遭流放。可最終維系家族財富的,還是海外貿易的底盤。你說商業本質是什么?潮水退去,泡沫褪色,靠的還是“有點甜”的鈍功夫。
![]()
可別覺得鐘睒睒從來沒摔過跤。早些年,養生堂龜鱉丸砸了個稀巴爛,后來做娃哈哈代理也跌一跤。沒經歷過破產危機,這種笨辦法未必有人能認準。他堅持把公益寫進品牌故事,瓶蓋印“公益瓶”,一瓶水捐一分錢,十年下來捐了三億。你覺得這是營銷,其實更像是在積攢企業的社會信用。
有記者見他辦公桌上掛著字“慢慢來,比較快”。我信這是真話。疫情年那撥互聯網公司暴漲暴跌,風口成了旋渦。潮水退卻,市值千億的獨角獸裸泳,鐘睒睒躲在自家水廠,照樣日復一日收錢。這賺錢方式不夠性感,不夠“風口”,但架不住命長,經得住周期。
![]()
農夫山泉經這一遭,再次佐證一句老話:一時風評,不過浪頭,扎實的產品和渠道才是不會退潮的根。財富的數字會膨脹會蒸發,可只要口碑和品質還在,中國消費者還是會掏出2元,用自己的認知買單。
真正的贏家是哪類人?不是那個風口殺進殺出,名氣和熱度都在的暴發戶。是能在社交媒體和股市尖刀下,一口氣把企業熬回來的笨老頭。這年頭,能靠“慢慢來”還站在巔峰的,太稀罕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