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網發布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文章觀點僅供參考,所涉及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為提高文章流暢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編譯,讀者請自行辯解!如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
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收入地圖風向一轉,所有人的目光突然集中到了俄羅斯身上。
那一片深綠色格外扎眼,在標準里屬于高收入國家。許多人初見這個結果有些不敢置信。畢竟印象里的俄羅斯,總與老舊街頭、廉價伏特加、冷清的市集劃上等號。這種畫面很難和“富裕”這兩個字扯到一起。不止中國網友,國外輿論場也起了疑問——俄羅斯怎么會比中國還“有錢”?
![]()
要想明白背后的玄機,先得從世界銀行的判定標準說起。這里用到一個叫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的概念,簡單說,就是一個國家所有居民每年平均能賺多少錢,還加上海外投資和勞務的收益。高收入和中風險偏上的分界線就是14006美元。俄羅斯2024年的人均GNI是15320美元,剛剛跨過門檻,中國去年則是13660美元,差一步。別拿美國法蘭西比,俄羅斯只是剛夠格,但這一步卻引起了巨大討論。
俄羅斯憑什么?底層邏輯只有一個字——“資源”。從地底下挖出來的東西,不管是油氣還是礦產,全球能和俄羅斯拼儲量的不多。天然氣儲量全球第一,煤、石油也名列前茅。還有你平時很少關心的鎂礦、鎢礦、鐵礦,幾乎拿下世界前三。
一個國家,礦藏能覆蓋全套需求,還能成體系輸出到整個世界,資源變現直接作用在GNI上。聽起來確實是“天選之子”待遇,歐洲燒氣、亞洲燒油,都少不了給俄羅斯打錢。
![]()
一年油氣出口能到2600億美元,占總出口的六成。 國家人口只有1.4億,這么一算,人均分配的數字自然好看。能源產業養著俄羅斯經濟半壁江山,貢獻財政收入也快到半數。金屬、煤礦再添上,一年能賣出6600億美元的金屬制品。這種“土地自動產金”的模式,與中國某些城市其實挺像。 打個比方,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和鶴崗,原來名氣小得可憐,靠著煤炭資源突然崛起。2005到2010年,GDP增速令人咋舌,人口還不多,人均數值跟北京上海直線拉開。
這操作誰見了不服?實際上資源型繁榮有它的陰影。資源一旦枯竭,城市立刻由盛轉衰。 俄羅斯的故事還不止于此。
高收入標簽下,其實埋藏著風險。資源型經濟好處是錢來得快,可壞處也明顯,結構單一,經濟發展高度依賴資源價格。一旦國際市場大起大落,國家跟著蹦跶。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油價從一百多美元跌到四十,俄羅斯GDP直接暴跌7.8%。這種波動,和中國比起來太刺激,也太危險。
![]()
再翻歷史,有沒有類似的劇情?西班牙白銀帝國就在前面。16世紀,西班牙靠美洲海量白銀一度富得流油,卻因產業基礎單薄,后面經濟急劇衰敗。資源是恩賜,何嘗不是一種詛咒。等你把資源賣完,還能靠什么繼續繁榮?日本北海道的夕張市曾經煤炭養活十幾萬人,但礦關了,一個城市變成養老院。美國小鎮、南美國家、甚至非洲某些資源出口國,全是回復這一問號——資源繁榮后面,往往接連著衰退。
你細品,不只俄羅斯,沙特、卡塔爾、阿聯酋這些中東兄弟都被“資源紅利”推上高收入榜。可是他們的發展方式有沒有更深遠問題?沙特半數以上收入靠石油,基建豪華,社會福利優渥,卻被國際能源市場牽著鼻子走。沙特模式和俄羅斯差不多,有錢不假,轉型比登天還難。荷蘭郁金香泡沫時期,人均收入一度歐洲第一,但經濟基礎脆弱,一旦貿易壟斷瓦解就跌下神壇。這些歷史沒被過度消費,卻能說明底層問題。
![]()
回頭看俄羅斯,每年從中國進口的機械電子產品、汽車、服裝鞋類都在不斷增長,制造業日漸萎縮。蘇聯解體后,工業結構連續改變,能源原材料產業比重從33%升到68%,制造業反而一降再降。誰能想到一個曾經工業巨人,如今靠著挖礦維持經濟運轉。資本都扎堆能源產業,挖礦雖然來錢快,但長遠來看技術和人才都在流失。只要世界能源格局變了,俄羅斯這套玩法立刻就會露出破綻。
鄂爾多斯、鶴崗也不是特例。資源繁榮撐起了城市GDP,資源枯竭后連房價都到白菜價。一座城市,礦工搬走,人口流失,無人問津。日本夕張市也犯過同樣的錯誤,前期靠煤炭致富,后期產業斷裂,改革不過是杯水車薪,最終只剩下空洞的記憶。
![]()
缺資源真的是壞事嗎?中國不少地方正是因為“沒資源”,才逼著政策創新和產業轉型。短缺讓人著急,著急才想路子。中國靠工業、服務、技術和人口紅利,把GNI一步步推上去,創新成了真家底。石油、天然氣沒有,中國產業升級就不敢掉隊。
這種“危機倒逼創新”,反而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變革中埋下伏筆。 資源型經濟體的悲歡,從來都不是賬目數字能說盡的。俄羅斯表面跨進“富國”門檻,但這個門檻更多是“資源套現”的產物。制造業、創新能力、社會韌性,這些才是能決定未來命運的因素。
![]()
一旦國際能源市場變道,俄羅斯高收入的故事會有多少底氣,真說不準。而中國用多元經濟和體制創新試圖硬扛全球賽道,靠的就是自下而上的成長動力。 一句話點醒吧。資源能造富,也能誤導。真本事永遠是創新和韌性——這才是全球新博弈下的硬通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