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2日,演員溫崢嶸遭遇了一場現實版《盜夢空間》。
網友同時刷到三個直播間:A直播間里穿紅衣的她在推銷39.9元的平價項鏈,B直播間里白衣的她正聊演技,C直播間里素顏的她卻在賣面膜。
更離譜的是,三個“溫崢嶸”連話術都一模一樣,反復念叨“它就是好用啊,我很愛我很愛”。
網友瞬間炸鍋:“溫老師這是學會了影分身術?”
真相很快浮出水面,這并非溫崢嶸勤快,而是無良商家用AI換臉、錄播摳圖合成的虛假直播。
商家盜用她過往的直播素材,通過技術手段偽造新內容,甚至開發了智能互動系統自動回復用戶問題。
事實上,溫崢嶸早在2025年4月就發視頻打假,聲明自己僅有一個官方認證賬號,并支持粉絲舉報盜播直播間。
有粉絲曾在一天內舉報了18個仿冒直播間,直言“根本舉報不過來”。
事件發酵后,溫崢嶸團隊聯合公證處建立直播內容區塊鏈存證系統,試圖用技術反制技術。
![]()
近年來,AI技術已成為造假者的手段,張文宏被換臉推銷蛋白棒,劉濤、張柏芝等女星被合成進面膜廣告,甚至有商家用AI生成傳承千年苗方傳承人。
虛假形象推銷醫療器械。
這些亂象背后是欺詐產業鏈的規模化升級。
單個侵權直播間搭建成本不足千元,卻能24小時跨平臺滾動播放。
假貨問題更令人觸目驚心。
黃圣依夫婦直播間賣出的被子被曝填充物是陌生人的頭發,某明星帶貨的減肥果”實為普通食品,卻靠職業彈幕人刷瘦了20斤的假評論誤導消費者。
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互聯網違法廣告罰沒款超1.1億元,但處罰力度遠不及黑產利潤。
為何亂象屢禁不止?
根源在于造假成本低而維權成本高。
藝人維權需投入大量資源取證,平臺監管滯后,而《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雖于2025年9月施行,但商家通過遮擋水印、動態模糊等手段輕易規避。
網友一針見血:“直播帶貨快成詐騙博覽會了,真貨假貨全靠猜!”
![]()
國內明星卻扎堆直播,甚至出現拍戲不如帶貨的怪象。
這種收割邏輯同樣蔓延至企業界。
某些科技公司不鉆研火箭衛星,卻沉迷于放貸業務,打開APP滿屏是借貸廣告;一些品牌產品被曝光質量問題后,罰款卻輕如撓癢,如某藥房虛假宣傳僅罰120萬,相比暴利不值一提。
消費者的覺醒或許是轉機。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明星住著億萬元豪宅,真會用自己推銷的百元面膜?”
如果技術只用于制造虛擬偶像,如果商業只追求流量收割,那么受損的不僅是消費者權益,更是整個社會的信任基礎。
正如溫崢嶸所言:“技術不該成為欺騙的工具,真誠才是最后的防線。”
當技術跑在監管前面,當明星光環成為割韭菜的鐮刀,普通人唯一的自救方式是用腳投票。
拒絕為虛假營銷買單,警惕所有完美人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