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中國國防建設正處在關鍵爬坡期,空軍和海軍的裝備跟不上時代節奏,面對周邊復雜形勢,只能通過引進先進武器來快速補齊短板。這筆從俄羅斯買來的軍火,總額高達300億美元,涵蓋了戰斗機、潛艇和驅逐艦等大件,一度成了中國軍隊的骨干力量。
可如今,這些老將大多退到二線,換上了自家研制的先進武器,惱不惱火?
![]()
俄制武器引進的歷史
說起這些俄制裝備的引進,得從上世紀80年代末說起。那時候,蘇聯剛解體,俄羅斯經濟一蹶不振,急需外匯來穩住陣腳。中國正值改革開放深化,國防現代化迫在眉睫,尤其是空軍和海軍的短板特別明顯。
![]()
殲-6、殲-7這些老機型在國際上已經落后一大截,海防力量也難以應對遠洋威脅。1990年11月,中蘇兩國敲定第一筆大單,購買24架蘇-27戰斗機,總價5億美元,這項工程叫“906工程”。蘇-27是蘇聯針對美國F-15研發的重型機,機動性強,雷達先進,一下子拉高了中國空軍的作戰門檻。
![]()
緊接著,1992年首批蘇-27SK和雙座型UBK交付,空軍迅速列裝,形成空中屏障。這不光是買飛機,還包括技術轉讓和組裝許可,讓中國軍工學到不少氣動設計和航電系統的門道。1998年,又引進96架蘇-30MKK多用途戰斗機,價格約35億美元,增強了對地打擊能力。海軍也跟上步伐,2002年起裝備24架蘇-30MK2艦載型,專為航母編隊護航。這些飛機累計價值上百億美元,極大提升了海空聯合作戰水平。
![]()
海軍采購同樣力度不小。1993年,中國向俄羅斯訂購4艘基洛級877EKM型常規潛艇,價值約10億美元。基洛艇靜音性能好,魚雷和導彈齊備,成了當時海軍反艦利器。1994年至1996年陸續交付,迅速成為水下主力。2002年,又追加4艘更先進的636型,總價15億美元,續航力和隱蔽性進一步加強。到2006年,12艘基洛級全部到位,占海軍潛艇力量大頭。
![]()
水面艦艇引進則在1997年啟動,合同鎖定4艘現代級956EM型驅逐艦,總額8億美元。這型艦排水量8000噸,裝備SS-N-22超音速反艦導彈,火力兇猛。首艦“杭州”號1999年12月下水,2000年2月入役,其余三艘分別在2004年7月、2005年12月和2006年11月到位。這些艦艇填補了中國遠洋驅逐艦的空白,增強了編隊防空和反艦能力。總的算下來,從1990年到2006年,中俄軍貿累計300億美元,不僅買來了裝備,還帶回了核心技術,推動了中國國防從跟跑到并跑的進程。
引進這些裝備時,中國軍工基礎薄弱,西方封鎖技術,俄羅斯成了可靠伙伴。
![]()
裝備退居二線的現實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這些俄制裝備大多退到二線,承擔訓練或輔助任務。空軍方面,蘇-27首批24架自1992年服役,累計飛行小時超萬,機體老化嚴重,現多用于新飛行員基礎訓練。蘇-30MKK從1998年起列裝96架,原是多任務主力,但到2017年左右,已降級為蘇-35的教練機,剩余壽命有限。海軍的蘇-30MK2于2002年入役24架,2024年批量退出現役,轉為二線儲備。
![]()
海軍潛艇部隊變化更大。基洛級12艘從1994年起步,曾是主力,但自動化程度低,水下機動性不足。877型最早一批到2020年陸續退役,現僅剩636型在服役,經升級后用于近海巡邏。噪音控制和傳感器不如國產艇先進,實戰適應性弱。 現代級4艘驅逐艦服役僅十來年,就暴露問題:缺少相控陣雷達和垂直發射系統,導彈射程短,攻擊手段單一。到2021年,兩艘進入升級改造,但整體仍退居二線,主要做訓練艦。
![]()
為什么退居二線?一是技術老化,高科技戰場要求更高隱身和信息化水平,這些裝備跟不上。二是維護負擔重,配件依賴進口,成本居高不下。三是國產替代成熟,資源向一線傾斜合理。這不是惱火,而是正常迭代。軍隊內部評估顯示,俄制裝備占編成比例已降到不足三成,二線角色有助于延長壽命,同時騰出空間給新裝備。退役過程有序,部分轉為博物館展品或出口二手市場,變廢為寶。
引進時是權宜之計,現在是水到渠成。俄制裝備雖有缺陷,如蘇-30載彈量宣傳大于實際,基洛艇續航短板明顯,但它們完成了歷史使命。
國產軍力騰飛之路
引進俄制裝備的深層價值,在于倒逼國產軍工加速趕超。蘇-27技術轉讓直接促成殲-11研制,2002年首飛,2010年后批量列裝,取代蘇-27一線攔截。殲-11氣動布局優化,航電國產化,成本更低,機動性相當。 蘇-30的缺陷啟發殲-16設計,2013年首飛,2015年裝備空軍,作戰半徑1500公里,精確打擊能力強。海軍電子戰型殲-16D跟進,填補艦載空白。
![]()
潛艇領域,基洛級的靜音經驗融入039A型宋級改進,2004年首艘下水,AIP不依賴空氣推進,水下持久超40天。2010年后,20余艘服役,取代基洛深海任務,隱蔽性和自動化大幅提升。現代級的雷達短板,推動052C型蘭斯多級發展,2004年“蘭州”號入役,相控陣和垂直發射成標配,導彈射程400公里。后續052D和055型萬噸驅逐艦,2017年首艦下水,集成度高,成藍水骨干。
這騰飛之路,靠的是自力更生。軍工企業逆向拆解俄裝備,消化核心技術,結合自主創新,形成完整產業鏈。國家加大投入,人才隊伍壯大,科研攻關層層推進。結果呢?中國從武器進口大國,轉為出口大國,2020年后軍貿額穩居全球前五,俄羅斯也開始洽談買殲-10。國防預算優化,一線國產裝備占比超九成,保障海空權益更牢靠。
回首那300億美元軍貿,它像一筆及時雨,澆灌出參天大樹。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