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
飯渣寶寶
在門診,經常有家長因為孩子不愛吃飯來就診。“醫生,我家孩子不愛吃飯該怎么辦?”“醫生,我家孩子總是不餓,什么也不愛吃,該如何調理?”“醫生,我家孩子一到吃飯就跑,需要追著喂,是有積食嗎?有什么治療方法嗎?”從以上問題可以看出,孩子厭食給家長帶來了極大困擾,也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厭食是指除全身性和消化道器質性疾病外,較長時間的食欲減退或消失、食量減少甚至拒食的一種病癥。臨床上以食欲缺乏、食量減少為主要特征。原因包括脾胃功能弱、喂養不當、心理壓力、環境等。長期厭食會導致孩子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發育遲緩及心理問題。
對于小兒厭食癥,家長和醫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及時采取措施,以確保孩子的健康成長。那么,日常生活中該如何調養呢?
積極排除原發病
![]()
要積極排除身體疾病特別是胃腸道疾病,及時就醫,祛除病因,以防延誤病情。若孩子出現以下情況,需要警惕原發病并及時就醫。
1.消化系統異常如腹痛、嘔吐、便秘或腹瀉,可能提示胃炎、腸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等。
2.皮膚或全身癥狀黃疸、皮膚瘙癢,需要排查肝膽疾病;低熱、盜汗,可能為結核感染。
3.發育遲緩身高體重明顯低于同齡兒童,或伴貧血、反復感染,需要考慮慢性病。
4.體重快速下降若1個月內體重減輕>5%或體重指數(BMI)<17.5kg/m2,可能是嚴重疾病(如腫瘤、甲狀腺功能異常)的信號。
科學喂養,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
家長要注意調整孩子的飲食結構,注意葷素搭配,食物不要過于精細化,適當增加膳食纖維和碳水化合物的配比,合理搭配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同時,還要注意經常變換食物的品種,使食物多樣化。
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按頓在餐桌上進食,吃飯時不看電視、平板電腦、手機等;培養2歲以上孩子獨立吃飯的好習慣,不要追著喂飯;平時盡量不給孩子吃零食,包括各種餅干、面包、膨化食品、飲料等;可以給孩子在兩餐之間加餐,如水果,但要適量。
可按照以下方法培養孩子規律飲食的好習慣。
1.建立固定時間表
①早餐在7:00—7:30,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②午餐在12:00—12:30,主葷+半葷+蔬菜。
③晚餐在18:00—18:30,給予易消化的菜品。
2.建立進食規則
①每餐限時20 ~ 30分鐘。
②必須獨立入座,使用兒童專用座椅。
③禁止邊吃邊玩電子設備,避免睡前2小時進食。
3.進行進食訓練
①1歲起學習使用餐具。
②2歲嘗試自主進食。
③3歲前建立“餐前洗手-安靜入座”儀式。
正確的心理引導
![]()
1.提供舒適、干凈的就餐環境給孩子選用合適的餐具和座椅,關掉電視等,避免分散注意力,創造良好的吃飯氣氛,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餐桌上的食物,提高進食的興趣,使孩子對吃飯產生輕松愉悅的情緒。
2.耐心溝通,不恐嚇、強迫進食,多鼓勵家長不要在吃飯時訓斥或指責孩子,不要在孩子不肯吃飯時恐嚇或強制喂食,家長可以耐心引導,如大家圍坐一桌吃飯,大人可以先吃一個菜,然后和孩子分享,孩子仍不肯吃飯時,也不要焦慮,可等大家都吃完飯,再次詢問,確定孩子不吃時,收拾好餐桌,但告知他,在下頓飯之前是沒有任何零食可以吃的,并且要全家人一起堅持原則,下頓飯孩子餓了自然會吃的。
3.不過度焦慮,不誤導孩子一件事說3次,就會讓孩子形成心理暗示。多人多次語言的重復,加之家長的焦慮情緒,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更影響了孩子的食欲。還要注意,不要以買玩具、看電視、玩手機、去游樂場玩等作為交換條件哄勸孩子吃飯,避免孩子將吃飯看成是達成自己某種目的的砝碼。
4.家長做好榜樣如果家長挑食或偏食,孩子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不挑食、不偏食,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進食觀念。當孩子不愿吃某種食物時,家長可以有意識、有步驟地去引導孩子品嘗這種食物,既不無原則遷就,也不要過分勉強。
適當加強體育運動
![]()
適當增加孩子的運動量可促進腸胃蠕動、增加食欲、促進消化和吸收。
選擇孩子喜歡且適宜的運動或玩耍方式,盡量保證孩子每日戶外運動至少1小時。
家長可以選擇如下方式帶孩子運動。
1.晨間活動每天7:00—8:00跳繩或拍球30分鐘。
2.戶外游戲每天15:00—16:00玩滑梯或追逐跑40分鐘。
3.晚間散步晚餐后全家共同散步20分鐘。
4.其他運動每周2次游泳或騎自行車30分鐘。
小兒推拿
![]()
推拿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臟腑功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功能,從而增強免疫力。
家長在家里可以清補脾經、揉板門穴、掐揉四橫紋、摩腹及捏脊。這些手法簡單易于操作,并且安全。
1.清補脾經
【定位】小兒拇指橈側面。
【手法】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相反方向為清,可來回推,操作100~300次。
【功效】能健運脾胃,培補后天之本,增強“脾主運化”功能,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有利于氣血生成,濡養全身。補脾經又能扶助正氣,增強小兒的防病、抗病能力。
2.揉板門穴
【定位】小兒手掌大魚際處。
【手法】左手握住小兒的手指,用右手拇指按揉板門穴100次。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滯。
3.掐揉四橫紋
【定位】在手掌面,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
【手法】用左手握住小兒的手指,用右手拇指端掐揉四橫紋穴,掐1次揉3次,操作1~2分鐘;也可推四橫紋穴,將小兒四指并攏,用右手拇指自小兒的食指橫紋處推向小指橫紋,50~100次。
【功效】調理臟腑,疏通氣機,調中行氣,消脹散結,清臟腑之熱。
4.摩腹
【定位】臍周腹部。
【手法】以肚臍為中心,一般以順時針為佳,用掌摩法作用于腹部,以每分鐘60次左右為宜;飯后1小時,摩腹100~300次。
【功效】健脾胃,助消化。
5. 捏脊
【定位】背部的脊柱正中線,從尾骨部起到第七頸椎部。
【手法】用雙手拇指和食指做捏物狀手形,自尾椎骨開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膚,一般捏6遍,后三遍捏捻三下向上提一下,到大椎為止;操作時,所提皮膚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適當,而且要直線向前,不可歪斜。
【功效】扶正祛邪,強腰脊,調理臟腑功能,促進生長發育,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為顯著。
【推拿的注意事項】
①推拿時要使用潤膚油作為推拿介質。
②飯后1小時再推拿,特別是摩腹。
③要保證環境的舒適,注意保暖。
④注意調節孩子的情緒,勿使其哭鬧。
⑤皮膚發生燒傷、燙傷、擦傷、裂傷等時,局部不宜推拿。
預防厭食癥復發的策略
![]()
1.制訂生活管理計劃每月調整食譜及運動方式,讓孩子保持新鮮感和快樂感。
2.家庭支持全家統一進餐時間,分工合作,定期記錄孩子的生長曲線,每半年評估體格發育曲線。
![]()
兒童時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出現厭食,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家庭調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希望以上幾點能夠幫助家長們,也希望孩子們都可以快樂吃飯,健康成長。
本文作者:北京市朝陽區婦幼保健院 耿珊珊
本文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主辦《生活與健康》雜志、人衛健康微信公眾號
編輯 | 康曉杰
校審 | 孫茜
策劃 | 王菲菲 崔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