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跌成白菜價,養殖戶血虧,但更糟糕的情況可能還在后面。全國生豬價格已經跌到10.8元每公斤,創下四年新低,比年初暴跌超30%。更反常識的是,這種下跌居然發生在傳統消費旺季的“金九銀十”,為什么豬價會跌得這么慘?養殖戶還能撐多久?這波低價豬肉能吃多久?別急,看完這個視頻,你會對豬價有全新的認知。
這一輪豬價下跌不是普通的波動,而是全方位深蹲。從期貨市場看,生豬主力合約比去年高點跌超40%,現貨市場更慘,廣西部分地區豬價甚至跌破10元每公斤。而旺季不旺,也成了壓垮養殖戶的最后一根稻草。國慶、中秋雙節期間,豬價不僅沒漲,反而加速下跌。這種反常現象背后是供需關系的根本性失衡。
豬價下跌的根源是供應太多。截至2025年8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仍高達4038萬頭,超過正常保有量的103.5%。更關鍵的是,養豬效率大幅提升,現在每頭母豬每年提供的斷奶仔豬數已從過去的18頭提高到24頭左右。這意味著,即使母豬數量不變,豬肉產量也在增加。大型豬企還在加速出欄,市場供應量遠超消費承載能力。
供應增加的同時,需求端卻異常疲軟。節日消費帶動效應減弱,南方腌臘季啟動延遲,終端豬肉走貨速度明顯放緩;替代品價格低位也分流了豬肉需求,禽肉、牛肉等價格均處于低位,消費者選擇更多元;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居民消費意愿趨于保守,高價豬肉接受度低。這就形成了供應增、需求弱的惡性循環,豬價只能不斷下探。
當前,豬價已跌破大多數養殖戶的成本線,自繁自養模式頭均虧損約135到207元,外購仔豬育肥虧損則更高。中小散戶壓力最大,他們成本高、資金弱,在豬價持續下跌中幾乎毫無招架之力。雖然部分大型企業憑借成本優勢仍能苦撐,但壓力也在累積,行業出現了明顯的踩踏效應。
豬價下跌,導致養殖戶恐慌性出欄,集中拋售又進一步壓制價格,形成惡性循環。10月下旬,豬價曾出現一波反彈,全國外三元生豬均價一度漲至11.95元每公斤,但現在看來,這可能只是技術性反彈,而非基本面反轉。天氣轉冷,帶動消費略有回暖,加上膘肥價差擴大,為二次育肥提供空間,這些因素都難以改變供需寬松的大格局,階段性的供應縮減,只是將壓力后置。
如果后續需求跟不上,豬價可能再次探底,而真正的拐點可能要到2026年下半年。按照生豬生產周期,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需要10個月左右才能傳導到商品豬供應。如果產能調控措施落實到位,2026年下半年生豬出欄量才可能逐步下滑。但即使到那時,豬價反彈空間也有限,供強需弱的大格局短期內難以根本性扭轉。
豬價下跌表面上是消費者得利,但背后是整個產業的艱難轉型。等到產能真正去化完畢,豬價可能才會迎來實質性回升。不過在那之前,養殖者還要經歷一段艱難時期。那么你覺得豬價的這輪暴跌能持續多久?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上述內容僅根據市場事實做客觀分析,不構成任何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