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護書佑文。杭貴共襄,文瀾精神。
11月1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由貴陽市委宣傳部主辦,貴州大學管理學院、云巖區委宣傳部等多家單位聯合支持的“陽明之旅·‘穿越鹿沖關’系列文旅體主題活動——從文瀾閣到地母洞主題文化交流”,在文瀾閣《四庫全書》曾經的秘藏地、貴陽鹿沖關公園舉行。
![]()
活動現場
《四庫全書》由乾隆皇帝主持,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耗時13年編撰而成,共約8億字,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抄叢書,也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文獻集成,因此具有“東方文化金字塔”之稱。為保護這一國寶,先后抄寫七套,并分別藏于南北7座皇家藏書閣,但多部書在歷次戰火中先后被毀。其中,藏于浙江文瀾閣的《四庫全書》歷經坎坷,并在抗戰期間上演輾轉數千公里的文化苦旅,最終在貴陽鹿沖關地母洞秘藏5年8個月,成為中國文化抗戰的奇跡之一。
當日,來自浙江大學、浙江省圖書館、貴州省社科院、貴州大學等多個機構或民間團體的多位專家、網絡達人共聚一堂,一起重溫文瀾閣《四庫全書》波瀾壯闊的西遷故事、在貴陽秘藏保存的過往,以及先輩們在國難之際千里護書的壯舉和由此構筑的文瀾精神。
![]()
陳誼
主旨演講階段,浙江省圖書館副研究員陳誼帶來“杭貴共襄 文瀾精神”的分享,詳細講述杭州、貴陽兩地關于文瀾閣《四庫全書》的保護接力和精神傳承。在陳誼看來,浙江和貴州兩省人民因保護閣書所形成的藏書護書的文化現象,已經成為兩省文化交流的根脈,以及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啟動器。這種沉淀與升華,就是一種重視古籍文獻、保護語言文字、守護精神文脈的“文瀾精神”。而這,也是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在藏書文化領域的集中體現,更是杭貴兩地文化同頻合璧的最佳注釋。
![]()
趙青
貴州省社科院研究員趙青分享了貴州人與《四庫全書》的淵源,以及貴州人尋書、護書、抄書等歷史。她說,以竺可楨為代表的先輩們,從浙江到貴州、從杭州到貴陽,共同守護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這種將國家文化遺產置于地域利益之上的格局與擔當,是當代學術共同體應該繼承和弘揚的精神財富。同時,貴州學者和高校抄錄書中貴州相關史料的努力,是戰時文化資源內遷惠及后方學術建設的典型案例,這啟示我們,在當代文化建設中,應有意識地將國家級的文化資源向中西部地區、學術資源相對薄弱的機構傾斜,以促進全國學術生態的均衡發展,特別是貴州文化事業的發展。
![]()
圓桌對話
“圓桌對話”階段,知名媒體人趙宇飛、小說家冉正萬、貴州省圖書館原副館長鐘海珍、《文史天地》副主編姚勝祥,共同圍繞“《四庫全書》的貴陽情緣”這一主題進行分享。在趙宇飛看來,除了保護、傳承、傳播好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故事,還要在活化上下功夫,如以此為契機,進行電影、書籍、活動、研學、文創、申遺、短視頻等開發。鐘海珍分享了個人參與的地母洞尋找、保護庫書史料挖掘、文瀾院修建、書籍影印等故事,希望把文瀾院這一平臺搭建好,把庫書西遷這一歷史講述好,從而更好把文瀾精神傳承下去。冉正萬說,自己去年發表的小說《黔靈山》,其實是以原浙大文學院院長梅光迪為主人公,寫了浙大西遷和文瀾閣《四庫全書》入黔的故事,如果早參加這樣的活動,那作品肯定會寫得更好。在姚勝祥看來,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不僅是護書故事,更是在儒家文化在面臨外族入侵時的應急范式,以及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民族精神的又一次生動體現。
![]()
![]()
圓桌對話
此外,黃德本、任勇、吳倩華三位浙大校友代表,也圍繞“西遷行·浙大校友情”這一主題,分別從各自的工作和研究領域進行分享。他們一致表示,浙江與貴州淵源深厚,愿以浙大校友為紐帶牽線搭橋,進一步講好文瀾閣《四庫全書》西遷故事,傳承弘揚文瀾精神,為貴州文化建設多做貢獻。@林嶼鹿、@老孟精讀貴州、@0851逛貴陽三位網絡大V代表,則圍繞“新媒體講好文脈故事”進行分享,表示將講好國寶文瀾閣《四庫全書》接力保護的故事,讓更多人看見貴陽、愛上貴陽。
全媒體記者:趙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