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的網絡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反臺”和“促統”的聲音。
阿權有看到,這樣的聲音不僅在國內,就連國際上也蔓延了這樣的聲音。
而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就是臺當局高調接待了一個叫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的組織。
![]()
本想借著“搭線美國勢力”刷一波存在感,結果反倒成了全網靶子,滿屏都是“支持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聲音。
那為何接待了一個組織就讓國際上的風評大變?賴清德為何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臺當局這次接待AIPAC,原本是想走“迂回路線”,借著這個在美國政壇有點影響力的游說組織,拉近和美國猶太社群、甚至美國政府的關系。
可他們偏偏沒算準一個關鍵:如今的AIPAC,早已不是十幾年前那個能左右美國對以政策的“香餑餑”,而是因為巴以沖突成了“過街老鼠”。
咱們先捋捋AIPAC的現狀,這個1954年成立的非盈利組織,核心活兒就是給美國議員“做工作”。
![]()
這個組織通過游說、提供政策報告,甚至暗地里的資金支持,推動美國給以色列送援助、批預算。
巔峰時期,它一年預算能到1億美元,18人的執行委員會更是由美國38個猶太組織選出來,說它是美以關系的“橋梁”,其實更像個“利益掮客”。
但這兩年,它的日子早就不好過了:美國猶太社群里,越來越多人不認同以色列對加沙的做法,AIPAC的公信力一路下滑。
再加上新一輪巴以沖突里,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動引發全球對“種族滅絕”的指責,而AIPAC還在硬推著美國給以色列送錢送武器,這下徹底坐實了“臭名昭著”四個字。
甚至就連美國本土的左翼、右翼都難得達成共識,誰跟AIPAC走得近,誰就是“戰爭販子”。
臺當局偏要在這個節骨眼上湊上去,賴清德還特意發文,說什么“基于自由與法治的共同價值觀”為AIPAC站臺。
這一下算是捅了馬蜂窩:外網網友直接開罵,表示臺當局“為了抱美國大腿,連底線都不要了”。
![]()
甚至有人翻出早年黎巴嫩的恐怖襲擊事件,質疑臺當局的立場。
更關鍵的是,幾乎所有批評聲里都繞不開“一個中國”。
大家一邊罵AIPAC,一邊順帶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于臺當局費盡心機搞的“國際曝光”,最后只落得個“幫著宣傳一個中國”的結果。
![]()
其實這種“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事兒,臺當局不是第一次干了。
之前巴以沖突剛爆發時,蔡英文急著討好美國、歐盟,立馬跳出來站隊以色列,結果眼看國際輿論反彈,又趕緊偷偷刪了表態。
如今全球對“單邊暴力”“強權政治”的反感越來越強,AIPAC早就成了“負面標簽”,臺當局偏要往身上貼,這不就是主動找罵嗎?
![]()
要搞懂臺當局為啥敢冒這個險,得先看清AIPAC和臺當局之間那點“互相利用”的小心思。
AIPAC這邊,這兩年日子不好過,公信力掉得厲害,急著找新的“合作對象”證明自己的影響力。
而臺當局呢,一直想突破“國際空間”,總覺得只要能跟美國的“有影響力組織”掛鉤,就能搭上線、蹭到熱度,哪怕這個組織已經聲名狼藉。
可這倆的“合作”,從根上就站不住腳。
AIPAC的核心訴求是“維護以色列利益”,它跟臺當局打交道,無非是想多一個“表態支持以色列”的角色,順便從臺當局這兒撈點“存在感”。
而臺當局想要的是“借AIPAC搭美國線”,可他們忘了,AIPAC在華盛頓的影響力早就大不如前,臺當局指望這么個“過氣掮客”幫自己打開局面,本身就是打錯了算盤。
![]()
更諷刺的是,臺當局還想借著“價值觀”包裝這次合作,賴清德說的“自由與法治”,在AIPAC的實際操作里根本站不住腳。
這些年AIPAC的游說手段,早就不是什么秘密:給傾向以色列的議員捐錢、提供競選支持,對不配合的議員則聯合勢力打壓。
巴以沖突爆發后,它更是硬壓著美國政府繼續給以色列援助,哪怕國際社會都在呼吁停火、反對加沙的人道主義災難。
這種“只講利益、不講道義”的做法,跟臺當局嘴里的“價值觀”根本是兩回事。
臺當局非要把自己跟這樣的組織綁在一起,說到底還是“投機”大于“理性”,眼里只有“抱大腿”,卻忘了自己的立場早就站在了國際道義的對立面。
![]()
阿權再往深了說,臺當局這種“對外勾連”的操作,本質上是對臺海局勢的誤判。
他們總覺得“只要有外部勢力撐腰,就能跟大陸叫板”,卻沒看清兩個基本事實。
如今的國際社會,“一個中國”原則早已是公認的共識,哪怕是美國的盟友,也沒人敢公開挑戰這一點。
而像AIPAC這樣的爭議組織,本身就是“麻煩制造者”,跟它合作只會讓臺當局越來越孤立
![]()
如果說接待AIPAC是“輿論翻車”,那臺當局跟以色列的軍事勾連,就是在“玩火”。
之前法國媒體就曝出,臺灣地區已經拿到了以色列的“秘密軍事援助”,臺防務部門的副負責人還偷偷去了以色列,專門討論所謂“臺灣之盾”防空系統的合作。
更早之前,以色列的議員也頻繁竄臺,明里暗里搞“軍事交流”。
這些操作,表面上是“提升臺軍戰力”,實際上不過是臺當局的“自我安慰”。
更有意思的是,臺當局在這件事上的“反復無常”,暴露了他們的“兩面性”。
之前蔡英文站隊以色列,后來因為輿論反彈刪文;這次賴清德又高調接待AIPAC,結果再次引發全網批評。
這種“一會兒硬、一會兒軟”的操作,不僅沒換來任何實際好處,反而讓外界看清了臺當局的“不靠譜”。
還有個小細節特別耐人尋味:賴清德找的這些“站臺者”,偏偏都是特朗普的“仇人”。
AIPAC當年在美國大選中,是支持拜登、反對特朗普的;之前竄臺的以色列議員,也跟特朗普沒什么交情。
結果就是,特朗普對臺當局一直沒什么好臉色,哪怕是美國內部的政治斗爭,臺當局都能精準地站到“輸家”那邊,這種“作死”的本事,也算是少見了。
這背后其實反映了臺當局的一個大問題:他們對國際政治的理解,還停留在“拉關系、抱大腿”的初級階段,根本看不清大國博弈的復雜邏輯。
![]()
任何“對外勾連”“以武拒統”的操作,最終只會讓臺當局越來越孤立;任何想借著爭議組織、外部勢力刷存在感的行為,最后都只會淪為國際社會的笑柄。
大陸的立場越來越明確,“一個中國”的共識越來越牢固,臺當局要是還執迷不悟,繼續搞這些“小動作”,只會把自己推向更危險的境地。
世界早就看清了,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而任何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最終都只會被歷史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