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著同樣的價格,體驗到不一樣的服務,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誰的身上都難以接受,但是每年冬天,數億人卻體驗著這樣的差別對待。
![]()
這說的就是集中供暖區的供暖問題,雖然在一些城市的新建小區已經安裝了這種按照熱流量計費的超聲波熱量表,但是采用這種計費方式的并不多,目前這個設備在管道里就是個擺設,甚至還影響了熱水的流通。
數億人是體驗著18°就是達標的標準,雖然標準是一樣的,同一個城市繳費標準也是一樣的,但是不同家庭體驗到的溫度卻是不一樣的。花著同樣的錢,有的人是天天28°,光膀子在家待著,有的人18°根本感受不到供暖的意義。
![]()
以個人為例說明,去年在沈陽經開區的房子里,已經三年的房子,自己重鋪的地熱,沈西熱力供暖,每天基本26-28°。而現在在沈撫示范區,去年新交房的小區,沈陽合力熱力供暖,三天了,天天20-21度,太陽升起來了能到24。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花著同樣的錢,體驗卻差這么多,這就很難受了。可能還有人說20不低了,還有不到18°的呢,不到18°的可以協商退費呀,超過18°都退不了費用了。“聰明”就在這里了,非常準確地拿捏一下溫度,讓你投訴不了,也不那么熱,徹底實現供暖不是讓你熱,只是讓你不冷。這樣的聰明不知道最后會不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花著同樣的錢,大家都是20°,這無話可說,但是同樣的價格,為啥得到的服務不同?這到底是供暖公司的問題?還是小區換熱站的問題?
花同樣的錢,理應得到同樣的服務,如果服務做不到同樣,就應該有差價,按照熱量計費。如果都做不到,花著同樣的錢,卻只能得到二等人的待遇,那么就會有越多越多的人選擇自己用空氣能、壁掛爐甚至是空調直吹的方式制熱。哪怕這樣價格稍微貴了一點,但是這多出的錢至少花得透明,花著值得,而不是花著同樣的錢替別人家里的溫暖買單。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