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9M729陸基巡航導彈最近在烏克蘭戰場火了,這款當年讓美俄徹底鬧掰、直接導致《中導條約》廢止的“爭議導彈”,終于迎來了實戰首秀。
截至10月底,烏軍已經記錄到它23次襲擊,而10月5日找到的那枚殘骸,更是直接證實它飛行1200多公里后命中目標,這性能放在當年,妥妥超出了條約限制。
![]()
當年的射程之爭,如今戰場見分曉?
9M729導彈可不是新面孔,2017年就正式列裝俄軍,是“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系統的配套彈藥,說白了就是9M728導彈的升級版。
它的個頭不算小,長約8米,彈重2.3噸,既能裝常規高爆彈頭,還藏著攜帶核彈頭的潛力。
![]()
當年美俄圍繞它的射程吵得不可開交,俄羅斯一直說它最大射程只有480公里,完全符合《中導條約》不超過500公里的要求。
但美國根本不買賬,靠著衛星監測、性能測算和各種情報,一口咬定實際射程能到2350公里,早就越界了。
當年兩邊各執一詞,沒個實打實的證據,誰也說服不了誰。
![]()
現在這導彈真刀真槍上了戰場,1200多公里的射程數據擺出來,倒是給了個直觀參考。
烏克蘭本來想借著這點證明美國當年的情報沒錯,但仔細想想,他們也沒法證實現在俄軍用的這批導彈,和2019年之前的是同一批次,更沒法確定有沒有經過改進。
如此看來,這場“隔空對質”,其實還是沒個最終答案。
這導彈能毫無顧忌地投入實戰,核心原因還是《中導條約》沒了。
![]()
2018年特朗普政府直接發難,要求俄羅斯銷毀這款導彈,被拒絕后,2019年就干脆退出了條約。
這一條約當年可是維持歐洲安全的重要基石,就這么說廢就廢,后續的連鎖反應,現在算是慢慢顯現出來了。
俄軍派它參戰,不只是補火力缺口
俄羅斯現在把9M729拉上戰場,原因其實挺實在。
![]()
自沖突爆發以來,俄軍已經向烏克蘭發射了不少導彈,其中空射的Kh-101和海基的“口徑”巡航導彈一直是主力。
這兩款導彈性能確實能打,射程都超過2400公里,和美國的“戰斧”導彈不相上下,但架不住持續高強度使用,庫存早就吃緊了。
![]()
9M729剛好能補這個缺口,它是陸基發射,不用依賴轟炸機或者軍艦,部署起來更靈活。
而且它的庫存相對充足,拿來填補防區外武器的空缺,再合適不過。
本來想俄軍可能只是單純補充火力,后來發現背后還有更深的戰略考量。
美軍現在有個堤豐導彈系統,能發射戰斧巡航導彈,這玩意兒的射程同樣超出了當年《中導條約》的限制,還計劃給烏克蘭。
![]()
俄羅斯看在眼里,自然不會坐視不管。
用9M729導彈參戰,某種程度上就是回應美國的對烏軍援,意思很明確:你能給烏克蘭送違規武器,我自然也能放開用我的導彈。
更有意思的是,這也是俄羅斯對美國當年退約的一種“表態”。
![]()
當年美國指責俄羅斯違規退約,現在俄羅斯用實際行動證明,正是美國的短視讓自己沒了束縛。
搞不清美國當年退約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今天這局面?本來軍控條約是雙向約束,一方先撕毀規則,另一方自然也就沒必要遵守了。
9M729導彈的實戰,不光是俄烏戰場的一個小變化,更像是全球軍控體系松動的一個信號。
![]()
戰略軍控的根基一旦動搖,戰場的炮火就容易失控。
大國之間的博弈可以理解,但破壞多年形成的軍控規則,最終買單的往往是無辜的平民,全球安全格局也會跟著岌岌可危。
這款導彈的亮相,把當年的歷史爭議和現在的戰場對抗綁在了一起。
![]()
它的性能、它的爭議、它背后的大國博弈,都在告訴我們:軍控不是可有可無的形式,而是維護和平的重要屏障。
希望各國能重新重視軍控對話,畢竟靠打破規則換來的“優勢”,終究不會長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