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編輯室
新書上架
![]()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迤邐聲中的江南?非遺旅游活化的昆曲探尋》
書號:978-7-5032-7657-6
作者:吳巧凌 著
定價:66.00 元
![]()
迤邐聲中的江南
圖書內容簡介
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在當代、“走”進旅游場景,實現 “保護—傳承—轉化” 的良性循環,始終是文旅學界聚焦的核心課題,也是業界實踐中亟待破解的難點。由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發行、香港理工大學吳巧凌博士潛心撰寫的《迤邐聲中的江南?非遺旅游活化的昆曲探尋》精準地回應了這一時代課題。
全書凝聚作者幾十年深耕行業的實踐與觀察,以昆曲為切入點,用微觀敘事解構宏大命題,為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兼具學術厚度與實踐價值的“破局方案”,其最鮮明的特質,在于“以小見大”的研究視角與“知行合一”的實踐底色。作者選擇以昆曲這一“百戲之祖”為樣本,聚焦蘇州、南京、上海、香港四地的鮮活案例,讓抽象的“活化”概念變得可感、可觸。從蘇州網師園“夜游園林+昆曲”的早期探索,到拙政園“拙政問雅”的文化賦能;從南京江蘇省昆劇院市場化改革的破冰實踐,到上海昆劇團的跨界合作觀察,再到香港戲曲中心“茶館劇場”的運營,每個案例都不是孤立的故事,而是串聯起“政策—市場—文化”三維關系的關鍵節點。作者兼具旅游工作者、研究者與昆曲愛好者的三重身份,其數十次實地考察、訪談的一手資料,讓案例文字既飽含“身臨其境”的細膩觀感,又不乏“理論建構”的理性思考?這種“田野調查+學術分析”的雙重維度,正是本書最具價值的學術貢獻。
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是本書的亮點與特點。作者以文史筆法串聯案例,讓學術分析不再枯燥,這種“歷史與當代對話、理論與實踐交織”的寫法,既讓專業讀者看到學術深度,也讓普通文化愛好者、旅游從業者能輕松讀懂昆曲文旅融合的底層邏輯。
![]()
迤邐聲中的江南
作者簡介
![]()
吳巧凌,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管理博士,文化遺產旅游活化研究者,中組部第22屆博士服務團成員。2022—2024年掛職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鳳凰縣副縣長,香港考古學會永久會員、全國特級導游,全國導游大賽專家評委、高級定制旅游行業導師。
![]()
迤邐聲中的江南
圖書序言
作者: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 戴斌
吳巧凌博士的《迤邐聲中的江南——非遺旅游活化的昆曲探尋》是一部可讀性很強的專業書籍。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作為國家戰略,若從哲學、文藝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視角切入,無論是學理層面的概念、命題與原理,還是政策層面的目標、任務及路徑,都很容易寫成高頭講章式的宏大敘事。作者選擇昆曲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作為切入口,通過蘇州、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案例研究,讓我們看到了文旅融合的可能性與局限性。由于作者兼具旅游工作者、專業研究者和昆曲愛好者的多重角色,加上長期往返港蘇滬各地,無數次到場考察、訪談和調研,讓案例文字既厚重又靈動。有關《拙政問雅》《滄浪游園》和平江路伏羲會館、昆曲博物館、昆曲學社、周莊戲臺等案例研究,既有身臨其境之觀感,又有理論建構之理性。這種典型人物、典型場景和典型事件推動理論建設,借文史筆法與微觀敘事引發思考的寫法,或可視為向費孝通先生《江村經濟》和黃仁宇先生《萬歷十五年》的致敬。
吳巧凌博士的這本書,是一部專業性很強的大眾讀物。文化和旅游從來都不遙遠,幾乎人人都能談幾句自己的體會,在互聯網催生的自媒體時代,更是讓表達少了很多束縛。但理論研究離不開系統的學術訓練,專業書籍更需長期的專業積淀。沒有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數年、數十年的探索,寫出來的文字是不會有力量的。作者先經五年博士生涯,再歷五年反復修改,加上數十載的業界歷練而成的著述,能夠從中讀出清晰的邏輯、完整的論證和流暢的表達。基于扎實的學術研究和深入的田野調查,作者還為蘇州專門設計了“游園·賞劇”的昆曲之旅線路,并接受了實踐的檢驗。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政策設計和工作建議,確是言之有物,有較強的參考借鑒意義。
文旅融合前景廣闊,需要更多的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希望更多讀者能夠從中得到啟發。
![]()
迤邐聲中的江南
目錄展示
![]()
![]()
![]()
![]()
迤邐聲中的江南
內文展示(向下滑動)
![]()
迤邐聲中的江南
掃碼購買
官方微店
當當官網
京東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