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駿的“雪地赴死”堪稱全劇唯一高光。紅袍官帽在風雪中獵獵作響,動作利落得如行云流水,連眼角的淚珠都恰到好處。可這驚艷一幕,反而襯得其他演員更像“拖油瓶”。有劇評人比喻:“就像湖南人吃米粉,粉再筋道,湯頭寡淡也是白搭。”丁禹兮的“戰損妝”更是被嘲上熱搜——戰場歸來卻連發絲都不亂,戰損效果仿佛影樓寫真,造型師怕不是把“戰場”理解成了“時尚秀場”。
![]()
劇本和后期更是“神助攻”。觀眾吐槽劇情改得面目全非,節奏拖沓如老太太裹腳布,剪輯更是像在趕工——前一秒還是戰場廝殺,下一秒突然切到兒女情長,轉場生硬得像硬紙板。有劇組內部人士透露:“原劇本其實挺扎實,但后期為了趕進度硬生生剪成了‘四不像’。”如今觀眾看劇都帶著顯微鏡,演技、劇情、造型哪個環節掉鏈子都會被罵上熱搜。
![]()
這場“集體尷尬”背后,折射出的是流量時代下的畸形生態。當制片方迷信“明星即流量”,卻不愿在劇本打磨和制作細節上下功夫;當演員沉迷于“安全區”表演,不愿為角色突破自我;當造型團隊把古裝劇當秀場,忽視歷史真實感——這樣的劇,不涼才怪。更可悲的是,老戲骨們拼盡全力也救不回全劇,就像用金湯匙盛白開水,再貴重的器皿也裝不出好味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