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天,正當抗美援朝的火藥味越發濃烈時,中央定了一個大動作:把第44軍一部和第45軍一部合編,組建第54軍。45軍軍長丁盛任新軍軍長,政委謝明也隨之轉任。這本來無可厚非,可那個44軍的軍長張才千,卻并沒有隨部上陣。他去了哪里?為何沒留在新軍軍部?
第44軍、第45軍,都是第四野戰軍的老牌勁旅。44軍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首任軍長是鄧華;45軍前身是第8縱隊,首任軍長是黃永勝。7縱、8縱成立得晚,戰斗力在第四野戰軍的十二個軍里算第二梯隊,略遜于第一批組建的第一、二、三、四、六縱隊。
可戰場需要增兵,抗美援朝已經到了膠著狀態。如何迅速整合軍力?周總理和兩位軍長坐下來商量:“軍隊要上朝鮮,番號也要新穎有力。”于是便有了那個直白的辦法:取44和45的“4”“5”兩位數,干脆就叫“第54軍”。
組建完成后,師級編制也一并調整。第54軍直屬三個師:44軍的130師,45軍的134師和135師。原44軍的131師、132師被劃到海軍青島基地和第43軍;45軍的133師早在兩個月前就調給了第46軍。師調整完,軍部自然要歸口指揮。由于45軍軍部經驗更貼近朝鮮戰場需要,原第45軍軍部直接改編為第54軍軍部,丁盛任軍長,謝明任政委。
![]()
那第44軍軍部呢?并沒有裁撤,而是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服役”。原第44軍軍長張才千,被通知到南京軍事學院去深造;政委譚甫仁則調任廣西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理由很簡單:朝鮮急需一支能直接上陣的指揮班子,丁盛、謝明二人經驗豐富,人脈廣,最合適;而張才千和譚甫仁則更適宜在后方補充軍校師資和地方軍區政治工作。
拂曉將至,集結號已經吹響。張才千收拾行囊,背著油紙包的筆記本,站在nanjing站臺上,風吹亂了他帽檐。他想著:我帶過三十萬大軍,參加過遼沈、淮海、平津,可現在成了“學生”,心里難免五味雜陳。列車長大聲:“上車!”他扛起行李,往車廂里走。窗外黃土路上,第44軍的旗幟隱隱還能見到。
張才千在軍事學院待了兩年。短短兩年,他學了西方戰略、蘇聯軍事理論,也用自己在野戰軍的經驗給學弟學妹開課——如何在冰天雪地里搶占制高點,如何利用炮兵配合突擊團協同作戰。他的課程,一堂比一堂擠。戰士們調侃:“張教官從野戰軍直接上來,還帶了血與火的‘實戰演示’呢。”
此時,第54軍已經跨過鴨綠江,投入金城戰役。第一戰就誕生兩名“二級戰斗英雄”、15名“國際功臣”,14個“國際功臣連”接連涌現,第54軍打得有聲有色。一時間,全國都在談論“第54軍的傳奇”。
可張才千的“傳奇”也沒落下。1955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同時被授予中將軍銜。畢業典禮上,他被留下留校任教,主管后勤和戰役演習,其手下學生中,既有基層連長,也有未來的軍區參謀長。
1958年,第54軍分批回國,駐守西北,而張才千正好走上了自己的新戰場——從軍事學院到海南軍區,再到南京軍區,他先后擔任師長、軍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1962年,他作為副總參謀長親歷對印自衛反擊戰;1979年,他又見證并參與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前部署。年過半百,張才千仍披掛上陣,用他多年總結的野戰經驗指導著新一代指揮員:“越是在大山里打仗,越要明白什么是致勝關鍵。”
![]()
誰能想到,當年那個被調往軍事學院的第44軍軍長,最終一路升到副總參謀長,后來還接過武漢軍區司令員的令箭?可正是因為那次合編,第44軍軍長沒有在第一時間被“打磨”成前線班子的一員,他被安放到人才培養和參謀部隊建設的要位。就像周總理所說:“一支軍隊,光有猛將不行,也得有智將負責支撐后方和教研。”
所以,當有人問起——1952年44、45軍合編為54軍,軍長由45軍軍長擔任,那44軍軍長呢?答案就在他走過的路:他沒有被邊緣化,而是被賦予另一種使命,從前線到后方,從戰場到軍校,把自己的閱歷變成了國家的財富。
第54軍后來整編為第54集團軍,成了我軍三大王牌集團軍之一,可張才千的故事卻鮮為人知。他用自己的方式,證明了一個真理:真正的力量,不僅在于手中握有多少兵力,更在于能否把人、智、戰都打通天地。
信息來源:參考資料:[1952年10月中央合編第54軍,師級編制及軍部改編情況] 信息來源:參考資料:[張才千生平簡歷及職務調整] 信息來源:參考資料:[第54軍金城戰役戰績統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