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1月2日,北大銀杏正黃。
我騎車路過外文樓,看見一塊不起眼的指示牌——“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研討會”。
原本想繞開,卻聽見會場里傳出一句閩南腔普通話:
“我阿祖那時候被拉去當軍伕,回不來,家里只剩阿太抱著收音機哭。”
我鬼使神差地拐進去,坐在最后一排,聽完了整場。
02
發言的是一位白發爺爺,姓陳,臺南人,七十多歲。
他把一張老照片投在屏幕上:
1944年,臺灣新化街,一排少年背著書包,被日本兵押去南洋當補給員。
“他們才十四五歲,以為出去看看海就能回家,結果全船只有兩個人活回來。”
陳爺爺說,照片里站在最左邊那個笑得最傻的,是他小叔。
“名字刻在緬甸無名碑上,每年忌日,阿嬤還是多擺一副碗筷。”
講到這兒,他停頓了,低頭擦眼鏡,會場里只剩空調嗡嗡響。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歷史不是課本里的年份,是別人家飯桌上永遠空著的那把椅子。
![]()
03
午休時,我端著盒飯,跟一位北京大姐拼桌。
她是東北人,姥爺是八路軍,抗戰勝利后隨部隊坐船去臺灣接收,1947年回家,帶了一包阿里山茶葉。
“茶葉早就喝完,可姥爺一直把空罐子放床頭,說聞著味,就能想起基隆港的霧。”
大姐扒拉著米飯,聲音低下來:
“他臨走前交代,要是哪天兩岸打起來,就把那罐子埋了,別讓茶葉味再沾火藥。”
我聽著喉嚨發緊,飯也咽不下去。
04
下午的小組討論,題目很學術,叫“臺灣光復的世界意義”。
可學者們說著說著,都繞回一句話:
“戰爭最大的意義,就是別再讓它發生。”
一位日本教授站起來,用生澀的中文道歉:
“我的國家曾把戰爭送到臺灣,也把苦送到大陸。
今天我來,不是為原諒,是為記住。”
他鞠完躬,全場安靜三秒,然后掌聲像潮水,拍得人手都紅了。
![]()
05
散會那天下起小雨,我蹭了陳爺爺的傘,一起去地鐵口。
路上他問我:“你們年輕人,怎么看打仗?”
我想了半天,說:“真打起來,我大概會先給爸媽打電話,然后囤礦泉水。”
他笑,笑得像自家爺爺:“1945年臺灣光復,我阿太也囤米,囤鹽,囤蠟燭,結果還是餓肚子。
戰爭來了,最先斷的不是糧,是 hope(希望)。”
他把傘往我這邊傾了傾:“別再讓我們吃一次苦,好不好?”
我點頭,鼻子酸得不敢說話。
06
晚上回宿舍,我把今天拍的銀杏照片發群里,配文只有一句:
“葉子黃了,就別再讓它被炮火染紅。”
朋友們陸續回表情,有人問我是不是“上頭”了。
我沒解釋,只把陳爺爺那張少年合照發出去,群里瞬間安靜。
過了好久,一個平時最愛喊“打過去”的哥們說:
“算了,真打,先碎的是普通人家的碗。”
![]()
07
寫這篇文章,沒別的本事,就想把會場里聽來的大白話轉給大家:
臺灣已經被戰爭撕過一次,別再撕第二次。
歷史的傷口還沒長好,我們再撒一把鹽,疼的是兩岸的姥姥。
今天北京藍天下,銀杏葉落,金黃滿地。
愿我們都能記住:
這顏色,是秋天,不是硝煙。
下回路過北大,如果你也看到那塊小指示牌,
進去坐會兒,聽聽空椅子背后的故事,
然后出來,給家里人打個電話,說:
“周末咱去河邊騎車吧,不打仗,就挺好。”
【注:本文為個人見解,僅供娛樂和啟示,不喜勿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