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黨潛伏在臺灣的王牌特工:曾策反孫立人,還計劃刺殺蔣介石陳誠,最終命運如何?
朱芳春,化名于非,于1911年出生于河北藁城,1937年從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教育系和國文系畢業。在解放戰爭期間,他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投身地下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朱芳春在北平利用其心理學教授和“青年教育家”的身份作為掩護。他通過同學好友的關系,與傅作義麾下的35軍政治部主任崔載之建立了聯系,并借此機會多次與傅作義會面。
朱芳春運用其心理學專業知識,協助傅作義部隊進行士氣測量,其測量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傅作義對部隊凝聚力的固有認知。然而,當其共產黨員身份暴露后,傅作義大為惱火,下令立即逮捕朱芳春,幸虧黨組織及時將他秘密轉移。
1948年,隨著解放戰爭進入關鍵階段,朱芳春被黨組織派往臺灣,執行新的地下工作任務。他化名“于非”,與之前已受他影響并加入地下工作的蕭明華(一位年輕的女共產黨員)在臺灣會合。為了便于工作開展和掩護身份,兩人以夫妻名義開展活動。
1948年11月,朱芳春進入臺灣的“國民日報社”任一版主編。得到同情我黨的總編梁容若、與組織失聯的晉察冀軍區敵工部偵察員林軍協助。陸續發展了一批報社職員加入我地下組織。
在臺灣,朱芳春與蕭明華以舉辦“實用心理學講座”為公開形式,吸引和培養進步青年,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臺灣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簡稱“臺新盟”)。
后來,根據上級指示,“臺新盟”改組為“臺灣情報工作組”(即“臺工組”),由朱芳春擔任組長,直接受中央情報部領導。他們機智地獲取了包括《臺灣兵要地志圖》《海南島防衛方案》和《舟山群島防衛方案》在內的一批極為重要的國民黨軍事情報,為解放軍解放沿海島嶼提供了關鍵信息支持。
朱芳春在臺灣構建的地下工作網絡,其成員主體為20至40歲的青年知識分子與各領域社會中堅。這一群體廣泛滲透至社會各關鍵層面,涵蓋軍、警、憲、黨政機關等核心部門,延伸至教育、工礦、鐵路等基礎領域,更遍布報社、公司、醫護乃至市井街巷中的小販與影院售票員。
這種跨行業、多維度的成員結構,既確保了情報來源的廣泛性與多樣性,也為組織的隱蔽性和行動力提供了堅實保障,展現出當時愛國進步力量在臺灣社會深植的根系與蓬勃生機。
朱芳春情報組在臺灣的地下工作多種多樣,內容相當硬核。
他們先后對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孫立人、“澎湖防衛總司令”李振清、“臺北市長游彌堅”實施了策反。對方沒有答應也沒有告密。
為了動搖國民黨當局的統治根基,他們還大膽地準備了金融戰措施,設法獲取了臺灣銀行十元券的印制銅版,并從琉球采購專用印鈔紙張,計劃秘密印制偽鈔以擾亂當地金融秩序。
同時,為配合解放軍渡海作戰,小組積極籌備建立游擊武裝與糧食儲備。在高層清除方面,他們周密策劃了對蔣介石、陳誠等人的刺殺行動,方案包括在介壽館、會議廳等要害地點埋設爆炸物,以及組織突擊隊實施槍擊與狙殺。這一系列行動展現了地下工作的高度組織性與戰略主動性。
1950年初,臺灣局勢急劇惡化。2月,蕭明華不幸被捕。在被捕前,她機智地向朱芳春發出了示警信號,朱芳春立即轉移,臨時躲藏在潛伏于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的我黨地下工作者蘇藝林家里。
為助朱芳春安全撤離,蘇藝林精心策劃了一場金蟬脫殼之計。他以送母親回河北老家為名義,讓朱芳春假冒自己的“表哥”負責陪護同行。
行動計劃得到多方暗中支持:經營蓮花縣米廠的孫玉林籌措了必要的黃金作為經費;而蘇藝林則動用人脈,托請擔任臺北憲兵特高組組長的好友高陵檀與87軍副參謀長張國維,從旁協助辦理關鍵的離臺證件、基隆登船手續乃至舟山群島的復審關卡。
經過此番周密安排與一路波折,朱芳春最終于1950年3月22日成功從基隆登船離臺。他隨后輾轉經停上海,并最終在4月2日安全抵達北京,完成了這次驚險的撤離,重返組織的懷抱。但蕭明華卻不幸犧牲。
1982年,當兩岸關系稍緩,蕭明華的骨灰得以由其兄長從臺灣帶回大陸。朱芳春老淚縱橫地前往機場迎接這位生死與共的戰友“歸來”。蕭明華后被安葬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朱芳春深情的緬懷——“歸來兮”。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