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石、陳寶倉、聶曦沉默的榮耀3位英烈的戶籍卡找到了
泛黃戶籍卡背后的隱秘戰線:三位英烈的南京印記與家國忠魂
![]()
“湖北路翠瑯村 1 號”“豐富路 342 號”“炮標(現黃埔路附近)”—— 這三個看似普通的南京地名,在 70 余年后的今天,因一組泛黃檔案的公開而被賦予了厚重的歷史意義。11 月 6 日,南京市檔案館首次披露了吳石、陳寶倉、聶曦三位隱蔽戰線烈士及其家人的戶籍卡原件,泛黃紙頁上的手書墨跡依然清晰,斑駁相片中的英烈容顏定格永恒。這批形成于 1946 至 1948 年間的戶籍檔案,如同打開歷史密室的鑰匙,將三位烈士在南京從事秘密革命工作的歲月,從隱秘的時光深處緩緩鋪展。
![]()
一紙戶籍,見證潛伏者的雙重人生
在南京市檔案館的恒溫檔案室內,三張珍貴的戶籍卡靜靜陳列。吳石的戶籍卡上,50 歲的年齡、“國防部史料局局長” 的職業標注,與 “湖北路翠瑯村 1 號” 的住址相互印證,勾勒出他當時在南京的公開身份。如今,翠瑯村早已并入云南路,緊鄰老字號馬祥興飯店,市井煙火氣早已取代了當年的隱秘氛圍,但這份檔案卻清晰還原了這位 “密使一號” 潛伏生涯的重要坐標。
陳寶倉的戶籍卡顯示其 48 歲,服務于 “國防部”,居住在豐富路 342 號。這位保定軍校高才生,以國民黨高級軍官的身份為掩護,長期在敵營核心開展統戰與情報工作,而豐富路的居所,正是他聯絡同志、傳遞信息的重要據點。29 歲的聶曦戶籍卡上,“國防部史料局總務組長” 的職務與 “炮標” 的住址格外醒目,作為吳石的得力副官,他的住所被推測為單位分配的宿舍,這種便利的居住條件,恰好為搭建秘密情報傳遞網絡提供了掩護。更令人動容的是,檔案中還完整保存了三位烈士家人的戶籍信息:吳石的妻子王碧奎與五個子女、陳寶倉的妻子陳師文通與女兒陳禹芳、聶曦的妻子高申、女兒聶欽及兄弟聶磊,這些名字共同構成了潛伏者們 “拖家帶口” 的偽裝,也見證了他們為信仰甘愿讓家人身處險境的決絕。
南京市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這批戶籍卡是通過姓名、籍貫、任職單位等多維度交叉比對才得以確認的。在《沉默的榮耀》熱播引發社會對隱蔽戰線英烈關注的背景下,檔案工作者從海量館藏中發掘出這些珍貴史料,它們與國家安全部此前解密的檔案形成互證,完整呈現了英烈們從南京潛伏到臺灣就義的悲壯軌跡。戶籍卡上粘貼的黑白照片,成為還原那段隱秘歲月的直觀物證 —— 吳石目光堅毅,陳寶倉神情沉穩,聶曦英氣勃發,照片中的他們或許早已預料到前路兇險,卻依然堅守著心中的信仰。
![]()
![]()
此外,市檔案館還查找到了吳石的妻子王碧奎、長子吳美成、次子吳韶成、幺子吳健成、長女吳蘭成、次女吳學成;陳寶倉的妻子陳師文通、女兒陳禹芳;聶曦的妻子高申、女兒聶欽、兄弟聶磊等人的戶籍卡。
金陵暗戰,以生命傳遞決勝情報
南京,作為民國時期的首都,在解放戰爭時期成為敵我雙方情報戰的核心戰場。吳石、陳寶倉、聶曦三位英烈,正是在這座古都的街巷之間,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暗戰傳奇。
吳石的潛伏生涯堪稱傳奇。這位被譽為 “吳狀元” 的軍事奇才,早年投筆從戎,留學日本期間深耕軍事研究,回國后因精準預判日軍動向而聲名鵲起,甚至得到蔣介石 “每周必召見咨詢” 的倚重。然而,國民黨內部的派系傾軋與腐敗墮落,讓滿懷報國之志的吳石倍感失望,他曾痛心疾呼 “國民黨不亡是無天理”。1947 年 4 月,經民主人士何遂父子引薦,吳石在上海華懋公寓與中共中央上海分局書記劉曉秘密會見,從此正式投身隱蔽戰線。南京湖北路翠瑯村 1 號的居所,成為他開展秘密工作的重要基地,在這里,他利用 “國防部史料局局長” 的特殊身份,接觸到國民黨核心軍事情報,并冒險傳遞給黨組織。
1948 年淮海戰役前夕,吳石的關鍵作用得以凸顯。他的好友、中共地下黨員吳仲禧受命前往 “徐州剿總” 視察,急需獲取核心作戰部署。吳石不僅為其謀得 “國防部監察局中將首席監察官” 的身份,還親筆寫信給時任 “徐州剿總” 參謀長的學生李樹正,為吳仲禧創造了進入機要作戰室的機會。吳仲禧默記下國共雙方部隊的番號、駐地等關鍵信息,輾轉傳遞給黨中央,為淮海戰役的戰略部署提供了重要參考。而在渡江戰役前夕,吳石更是冒著生命危險,將標有團級番號的國民黨長江江防兵力部署圖送至上海,通過秘密渠道轉交第三野戰軍,為解放軍突破長江天塹掃清了障礙。
陳寶倉與聶曦則成為吳石的重要助手,三人構建起嚴密的情報傳遞網絡。陳寶倉憑借保定軍校的人脈與國防部的職務,在國民黨軍政高層周旋,搜集統戰信息與軍事情報;聶曦以副官身份為掩護,承擔起情報傳遞的聯絡工作,經常往返于南京、上海之間,將吳石密封的情報送至何遂家中轉交黨組織。聶曦的兄弟聶磊同樣是地下黨員,另一位兄弟更是犧牲后安葬于雨花臺,一門忠烈的事跡,彰顯了這個家庭對革命事業的赤誠。他們在南京的居所,看似是普通的家庭住址,實則是秘密情報的中轉站,每一次出門、每一次會面,都可能面臨生死考驗。
忠魂不滅,跨越海峽的精神傳承
1949 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之際,吳石、陳寶倉、聶曦接受黨組織指派,秘密赴臺繼續執行情報任務。吳石以 “國防部參謀次長” 的身份潛伏臺灣,成為我黨在臺灣最高級別的潛伏人員,搜集的臺灣戰略防御情報,為解放軍渡海作戰提供了關鍵參考。然而,1950 年,因叛徒出賣,三人的身份暴露,不幸被捕。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與威逼利誘,他們始終堅貞不屈,最終壯烈犧牲,用生命踐行了對信仰的誓言。
在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吳石、陳寶倉、聶曦與朱楓四位英烈的漢白玉雕塑迎風矗立,廣場銘文寫道:“20 世紀 50 年代,大批無名英雄為國家統一、人民解放,秘密赴臺灣執行任務,犧牲于臺灣。不論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在普天同慶新中國誕生的時刻,他們始終堅守隱蔽戰線,直到用熱血映紅黎明前的天空,用大愛與信仰鑄就不滅的靈魂。” 這段文字,正是三位英烈一生的真實寫照。
如今,南京的街巷早已換了人間,湖北路、豐富路、黃埔路等地早已成為繁華的城市街區,但三位英烈的戶籍卡,卻讓這些普通的地名成為承載革命記憶的精神地標。南京市檔案館表示,后續將繼續挖掘隱蔽戰線英雄的檔案史料,讓英烈形象更加真實可觸。這些泛黃的戶籍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精神的載體 —— 它們記錄了潛伏者的雙重人生,見證了革命者的家國情懷,更傳承了跨越時空的信仰力量。
當我們凝視戶籍卡上的手書墨跡,仿佛能觸摸到英烈們當年的溫度;當我們端詳相片中的容顏,仿佛能感受到他們堅定的眼神。70 余年過去,山河無恙,國泰民安,而三位英烈用生命守護的家國大義,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南京的戶籍檔案,為無名英雄正名,讓隱秘歲月顯形,更讓我們明白:今天的和平與安寧,正是無數像吳石、陳寶倉、聶曦這樣的英烈,用隱蔽的堅守與壯烈的犧牲換來的。他們的名字,應當被永遠銘記;他們的精神,必將代代相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