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欠發達地區探索生態興市、生態強市之路該從何處破題?河北赤城給出了有價值的參考樣本。立足本地優勢發展蔬菜產業,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堅定推進綠色轉型,讓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崛起;充分挖掘優質生態資源,讓文旅更有逛頭、康養更有底氣;科學規劃和美鄉村建設,讓環境更好、文化更興、農民更幸福……赤城的實踐表明,因地制宜找準路徑,方能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隸屬于河北省張家口市的赤城縣,森林覆蓋率54.41%、林草覆蓋率84.16%,境內崇山峻嶺、山泉星羅棋布,奔涌而出的泉水經黑、白、紅三條河匯入密云水庫,是首都重要水源地和生態涵養區。
這座生態之城曾因交通不便、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步伐一度放緩。近年來,赤城縣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聚焦特色農業、文旅康養等產業,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放眼全國,生態基礎較好但發展受限的地區不在少數,如何找準發展路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動能?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赤城,這座燕山下的小城,正用自己的鄉村振興實踐,生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刻內涵。
把根重新扎進熟悉的土地
從北京延慶往北,翻過群山,便來到赤城縣后城鎮。這里的地標,是村民口中的“后城大石頭”——這塊矗立在群山之間的單體巖石,見證了許多故事。
“我在北京工作了10多年,那時候,年輕人都選擇出去打工。”在后城鎮,村民閆志國告訴記者。
如今,閆志國在老家董家溝村種了一片果林。每天清晨六點,他從山坡上的小屋出發,沿著熟悉的山道走進果園,為果樹修枝、除草,忙得不亦樂乎。這片他親手種下的果林,已成為他與土地之間最深的牽絆。
“在大城市待得越久,越是忘不了家鄉的一草一木,很想回來。”在外漂泊的日子,閆志國心心念念的一直是老家的土地。2019年,在北京小有成就的閆志國帶著全部積蓄返鄉創業。
剛開始,他和朋友合作,想在老家打造一個能采摘、賞花、游玩的農家樂。然而,回鄉創業遠比想象中艱難,項目投入大,短期難見回報,合伙的朋友陸續退出,最后只剩閆志國一人。“我選擇留下,因為這里是我的家。”閆志國笑著說。
6年后的現在,眼前的這塊地,沒能成為賞花觀景的農家樂,卻長出一片綠油油的果樹。與那時相比,閆志國也多了幾分從容和堅定。
如今,農場里的榛子、梨、蘋果陸續豐收,林下套種的蒼術、百蕊草等藥材也一茬一茬地成熟。靠著一股“犟”勁兒,閆志國讓昔日荒蕪的山林重新煥發了生機。
閆志國的經歷,是赤城轉變的眾多故事之一。近年來,隨著一項項扶持政策的落地,赤城的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人選擇回到家鄉,把根重新扎進這片熟悉的土地。
“全村270個大棚,每個棚每年能出架豆3500斤;800畝露天地,每畝產量4000斤。”大海陀鄉高柵子村村委會主任范德智說。范德智早年曾在張家口市懷來縣承包工程,2014年他回到家鄉,帶領村民種架豆、搞農業,讓小山村搭上現代農業的快車。
這個距離縣城50多公里的小山村,立足自身優勢,發展設施農業,僅用十年時間,便成了赤城縣的架豆種植示范區。靠著一根根架豆,高柵子村人均年收入從兩三千元提升至如今的兩萬多元。
現在的赤城已成為首都北部的“菜籃子”,肩負著供應北京蔬菜的重任。赤城縣打造蔬菜龍頭產業,大力推進蔬菜產業規模化、設施化、綠色化發展,形成了百里露地蔬菜產業帶、萬畝設施蔬菜產業帶。架豆、彩椒、生菜……赤城蔬菜品種不斷豐富,產量穩步提升,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在赤城縣錦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農場內,一輛輛運輸車滿載冰川茄子、草莓西紅柿、皺葉菜等特色蔬菜奔向全國各地。這些外觀新奇、口感獨特、營養豐富的特種蔬菜,將進入西餐廳、高端酒店、精品超市和社區生鮮平臺等,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新寵”。
“做農業很難,但很有價值。”赤城縣錦泰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戴文貴說,“我們不僅帶動了周邊400多家農戶增收,還為村民提供了90多個就業崗位。把土地用好,讓鄉親們有活干、有錢掙,這就是我們最看重的價值。”
如今,赤城農業發展告別“小而散”,迎來“特而優”。蔬菜品牌遠近聞名,“赤城架豆”等品牌走向全國;設施農業新增1.3萬畝,增量連續2年居張家口市第一;有機農業試點范圍不斷擴大,推廣有機種植3367畝。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把劣勢變為優勢,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這是赤城人摸索出的經驗,也是赤城農業向上生長的力量。從農田、菜地到山林、牧場,從一株架豆到一片果園,赤城因地制宜、穩扎穩打,讓農業在廣袤土地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在綠色發展中嘗到甜頭
鄉村振興需要挖掘、利用好優勢資源,更要夯實生態基礎。
赤城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縣域內山川眾多,礦產資源豐富。很長一段時間,礦業都是赤城財政收入的絕對大頭,這也讓赤城對礦產資源形成了依賴。在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找到平衡,探索生態興縣的有效路徑,成為擺在赤城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不破不立。2016年,《張家口市關于推進礦山有序退出實現行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發布,赤城縣釜底抽薪、負重奮進,加速推進產業綠色轉型。
位于雕鶚鎮的張家口弘基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主營生豬養殖和蔬菜種植,生豬年出欄量超2萬頭,配備806個蔬菜大棚,是張家口市農業標桿企業。其母公司張家口弘基實業集團,早年是一家以礦產開發為主要業務的公司。如今,農業已成為集團發展的重中之重,弘基牧業也探索出一條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相協調的發展路徑。
“過去我國很多地方,養殖場就是養殖場,種植場就是種植場,兩者是分開的。我們通過建設糞污處理系統、生產標準化等方式,實現了‘種養一體化’循環。”弘基牧業總經理張閣說,這樣不僅能使企業增效降本,還能減少養殖場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
弘基牧業的發展也帶動周邊農戶腰包“鼓”了起來。一方面,通過流轉935畝土地,222戶農戶獲得每畝年均600元的租金;另一方面,提供了超70個穩定崗位,季節性用工超200人,推動人均年收入增長2萬元至3萬元。
“赤城在綠色發展中嘗到了甜頭。”赤城縣委書記薛宏霞表示,礦山要整合,但是轉型后有發展勢頭,產業和發展路徑也更清晰了,發展速度沒有降下來。
水是生態之基,更是生產之要。赤城縣境內有黑、白、紅三條河,年水資源總量達到2.47億立方米,為北京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清澈水源。在這里,水是優勢資源,也是維系首都生態安全的關鍵一環。
在赤城縣云州水庫水質生物預警監測站,工作人員通過設備實時監測著水質。2021年以來,赤城縣狠抓水土流失治理,強化水生態治理與保護,推動入京水質穩定保持在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部分月份可達到Ⅰ類標準。
在滋養一方水土的同時,“水”已經成為赤城縣城鄉發展和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
在位于大海陀鄉大海陀村的張家口淼淼泓洤水業有限公司,生產線繁忙有序地運轉著,一瓶瓶山泉水經過質量檢測后,被工作人員打包裝箱。
“赤城水資源豐富,山泉水口感甘甜,并且富含微量元素,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淼淼泓洤水業總經理魏科技表示,目前公司產品主要銷往京津冀地區,消費者反饋很好。
目前,以“水”為平臺的“水+N”產業集群在赤城加速形成,天然水、礦泉水、果蔬汁等各類產品受到市場歡迎。水科技產業園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預計將有16家飲用水相關企業入駐。
赤城環境的變化,既體現在山水之間,也反映在產業之變,更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村而過,灰白相間的民宿小樓在山水林間錯落有致地排列……這里是樣田鄉小西溝村,赤城有名的網紅打卡地。
今天的小西溝風景如畫,使人很難想象它過去的樣子。“一進村口就堆滿了垃圾,蚊蠅亂飛,臭氣熏天。”2019年初來到小西溝的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田廣虎回憶,當時村里投入一大筆錢清理垃圾,并新建了3座暖棚。通過不斷摸索實踐,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捋清了工作思路:要實現長遠發展,就要改善人居環境。
自2021年起,小西溝村從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拆除違建、改造道路、治理污水……村子舊貌換新顏,2024年,小西溝村被評為“河北省美麗休閑鄉村”。
“環境優美、產業紅火,給農民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田廣虎說,大棚為村集體提供了穩定的租金收益,而民宿旅游則促進了農副產品的銷售。村民通過在民宿或大棚務工,還能再額外增加一份收入。
人氣一來什么都活了
良好的生態是赤城發展的優勢,也是吸引游客的天然招牌。
海坨山谷位于赤城縣大海陀鄉,在社交媒體上被網友稱為“京郊小瑞士”。茂密的森林、綠草如茵的山坡、清澈的溪流、歐式風格的小鎮,海坨山谷以獨特的風光,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旅游打卡。
獨特的自然風貌,只是赤城文旅的第一個出圈符號。事實上,這里還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的熱門目的地。
在2025赤城168超級越野賽云海CTT168公里組的現場,伴隨著觀眾的歡呼聲,來自全國各地的1500名越野跑愛好者在赤城縣第一中學開跑。近年來,赤城已成功舉辦雄關330長城越野賽、海坨山越野挑戰賽等全國性體育賽事,每年吸引上千名戶外運動愛好者前來參賽。
為什么赤城能成為戶外運動愛好者的新聚集地?答案就藏在赤城的山野里。赤城雖與北京相鄰,但夏季平均氣溫卻比北京低6至8攝氏度,涼爽的氣候、多樣的地形、開闊的山地資源,不僅適合越野跑、騎行等耐力賽事,也適合徒步、露營、親子研學等多樣化的戶外活動。
一座小城,如何接住全國賽事流量?“我們構建了豐富多元的賽事體系,既有面向專業運動員的高規格賽事,也有適合大眾參與的全民健身賽事。同時,組織動員大量工作人員、志愿者、保障人員做好賽事服務,確保每一次比賽都辦出特色、辦出質量。”赤城縣文化廣電旅游和體育局副局長馮建宇介紹。
曾經制約赤城發展的山地,如今不僅是戶外運動的天然賽場,更成為旅居康養的好去處。依托優質生態資源,赤城縣積極發展康養產業,在多個鄉鎮布局鄉村民宿、康養小鎮等項目,吸引北京、張家口等地的游客來此休閑旅居。
從大海陀鄉、后城鎮到鎮寧堡鄉、樣田鄉,一批高品質民宿、康養民居陸續落地。各色民宿不僅提升了鄉村接待能力,也吸引越來越多游客深度體驗鄉居生活。有人打卡短住,有人長租旅居,一些年輕人干脆留下來創業,開咖啡店、做文創,體驗看得見的“詩和遠方”。
“人氣一來,什么都活了。”鎮寧堡鄉沃里屯民宿負責人李連子感慨,鄉村要發展,首先得有人氣,有了人氣,鄉村才有希望和未來。
冬天滑雪、泡溫泉,夏天避暑、度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這里住下來、慢下來。赤城形成了集休閑、康養、消費于一體的新興生活場景,也帶動了鄉村經濟的持續升溫。
持續探索農文體旅等多業態融合發展,赤城將農業觀光、生態旅游、文化民俗等多種元素有機結合,打造42公里和美鄉村示范區。目前,赤城縣已涌現出小西溝村、大海陀村等多個省級典型,樣田鄉入選全國第四批地質文化村鎮。
游客來了,民宿熱了,人氣足了,村莊也逐漸熱鬧了起來。在龍門所鎮申溝村,每到傍晚時分,村委會對面的運動場便熱鬧起來。村民們隨著音樂節奏歡快地扭著秧歌,老人們聚在一起聊著家常,臉上洋溢著笑容。
“看到村子越來越熱鬧,生活越來越方便,真是打心底里高興,也更有把日子過好的動力了!”申溝村村民張仲禮說。
申溝村黨支部書記趙學昌介紹,近兩年申溝村以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為抓手,提升人居環境舒適度、基礎設施完善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修繕了村內路燈、運動場、花園,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從流量到“留量”,赤城正不斷延伸“體育+文旅+康養”的融合產業鏈,發揮“文旅商體賽”聯動效應,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赤城徐徐展開。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科技強農、生態興農、產業富農’的總體思路,立足生態優勢,做好特色產業文章,堅定不移推廣設施農業、有機農業、品牌農業,下大力氣發展鄉村旅游、林下經濟,持續發力做強農產品加工、高端水生產,全面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切實以產業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努力交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高分答卷。”薛宏霞表示。 (經濟日報記者 馬春陽 賴奇春)
【調查手記】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
賴奇春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蘊藏著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河北省赤城縣的綠色轉型之路,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注解。與赤城類似的生態縣不在少數,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成為地區發展關鍵命題。
充分挖掘和釋放生態環境潛力,首先要轉變發展思路。從前的赤城靠礦業為生,發展方式粗放,產業水平較低。盡管能維持一時的經濟增長,但長遠來看,既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也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當時,把礦停了,是一個艱難而必要的抉擇。多年的轉型成果證明,這步棋走對了。如今的赤城,農業、文旅、生態協同發展,生態旅游、蔬菜種植等產業成長為富民產業。勇于破舊立新、轉變發展思路,才能迎來新的發展。
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動能,關鍵在于因地制宜。礦業關停后,下一步該發展什么?在立足自身資源環境狀況基礎上,赤城找到了破題的關鍵,那就是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結合當地氣候和水質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產業,在全國市場闖出了一片天地;立足光照、風力等資源優勢,發展光伏、制氫、儲能產業,走向綠色發展;發揮緊鄰北京的地理優勢和自然生態特色,打造北京周邊游目的地、京津冀戶外運動目的地,進而轉型為旅居康養的好去處……每一步探索都緊緊圍繞自身特色,唯有如此才能走得更遠。
讓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實現共贏,要堅持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赤城的綠色轉型,不僅是擺脫粗放式發展、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順應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環境更美了,生活更好了,才能真正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從而吸引更多人留下來。人氣有了,發展的活力才會更強,市場的空間才會更大。生態環境的改善與產業轉型升級相互促進,“好山好水”才能真正變成“好日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