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在四川茶館點“紅油抄手”,端上桌才發現,原來就是咱們北方人熟悉的餛飩!后來去廣州朋友家,又嘗到了“云吞面”,這才恍然大悟,這小小面皮包肉的美食,在中國各地竟有如此多的名號和風味差異。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相信不少朋友和我一樣,曾經對此困惑不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層神秘面紗,探尋這碗“小食”背后的江湖百味。
同根同源,各有千秋
說起來,這些美食全都源于古老的餛飩。傳說在漢朝時期,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對其中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食之,以表達憤恨之情。因為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至今我國不少地方仍保留著冬至吃餛飩的習俗。
![]()
各地的“餛飩”們,有什么不同?
餛飩:北方的經典
在北方,它保留了最原始的名字——餛飩。北方的餛飩皮多為正方形,皮薄餡足,包制簡單,手一捏就成。湯底一般調味咸鮮,多用豬骨熬制。老北京的餛飩攤曾經遍布街頭巷尾,那聲“餛飩開鍋喲……”的吆喝,成了多少人的童年記憶。
![]()
云吞:廣府的精致
廣東人稱餛飩為“云吞”,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溫柔許多。云吞的皮極薄,通常用雞蛋和面粉制成,吹彈可破,煮好后呈半透明狀。餡料除了豬肉,還常加入海鮮(如鮮蝦)、冬菇等。
![]()
云吞常與竹升面一起食用,加清湯或干拌,就成了廣東人最熟悉的云吞面。廣東人吃云吞,講究的是“一口一個”,小巧精致,吃得優雅。
抄手:川渝的火辣
第一次看到“抄手”這個名字很是疑惑,直到端上桌才恍然大悟。抄手是四川和重慶地區的叫法。關于這個名字的由來,有種說法是因為它皮薄易熟,抄手之間,就已煮熟上桌。
![]()
與北方和廣東的清淡口味不同,抄手最顯眼的特征就是辣。端出來的抄手紅紅火火,看起來就夠味。四川盆地潮濕多雨,當地人用辣椒和花椒驅趕濕氣,紅油抄手正是這一飲食習慣的完美體現。
肉燕:福建的匠心
肉燕是福建特色,它與其他幾種最大的區別在于皮。肉燕的皮并非普通面粉制成,而是精選豬瘦肉,用木棒一錘錘捶打成肉茸后,放入上等甘薯粉攪拌均勻精制而成。
![]()
這種皮形似紙狀,潔白光滑細潤,散發出肉香,食時頗有燕窩風味,非常爽口。肉燕皮煮熟后晶瑩剔透,口感爽滑筋斗有嚼勁,真可謂是“肉包肉”的精致小吃。
扁食:多樣的名號
“扁食”這個詞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含義。在山東等地,扁食指的是餃子。而在福建,扁食則指的是餛飩。福建扁食的皮特別薄,出鍋時會漂浮在碗上,咬下去有一股Q彈的口感。
誰更勝一籌?品味大比拼
要說哪種更好吃,這還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味蕾都有著自己的故鄉記憶。
從外形上看,抄手通常是最大的,吃上八九個就能填飽肚子;餛飩和扁食個頭中等;而云吞則最為小巧精致,符合廣東人“一口吞”的飲食習慣。
![]()
從口感上講,餛飩皮薄滑嫩;云吞皮因加了雞蛋,更加柔軟;抄手皮較厚實,能hold住濃重的紅油湯;而肉燕皮則因其獨特的制作工藝,爽滑筋斗有嚼勁。
從湯底和調味來看,餛飩講究咸鮮;云吞注重清鮮;抄手以其紅油麻辣著稱;而肉燕則湯清味美,突出食材本身的風味。
美食小貼士
在家自己做的時候,有幾個小技巧可以分享給大家:包餛飩時,餡料不要放太多,否則容易破皮;煮的時候水要寬,火要大,這樣煮出來的餛飩才會飽滿不破皮;湯底可以用雞湯或者骨湯,味道會更鮮美。
這碗看似簡單的小食,蘊含著中國人對美食的用心與創造。無論它叫什么名字,無論它在哪個地方,帶給人們的都是同樣的溫暖與滿足。
你最喜歡哪一種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美食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