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烏克蘭首都基輔特別平靜。
戰爭紀念碑前沒有花圈,政府沒搞任何典禮,電視上也看不到相關的追悼節目。
![]()
街上的人該干嘛干嘛,多數人壓根不知道這天曾是國家的解放日。
只有幾個頭發花白的老兵,湊在小茶館里聊了聊過去,身邊連個拍照的記者都沒有。
這種冷清,和蘇聯時期比起來簡直是兩個樣。
那時候每到十月初,基輔的紀念活動比過年還隆重。
小學生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捧著鮮花往紀念碑前送。
老兵們穿著洗得發白的制服站在永恒之火旁,胸前的勛章在太陽底下亮得晃眼。
![]()
全城的人好像都記得,是這些老兵把國家從法西斯手里救了回來。
蘇聯解體后,這股熱鬧勁兒就慢慢淡了下去。
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只有逢整十年的大周年,政府才會提一嘴這個節日。
直到2009年,官方才把10月28日定為法定解放日,就因為1944年的這天,紅軍把納粹徹底趕出了烏克蘭。
那幾年,熟悉的儀式又回來了,老兵聚會、獻花圈這些環節一個不少,當時不少人都覺得這個節日總算保住了。
誰也沒料到,十幾年后的2025年,它會冷落到這種地步。
要搞懂這個節日為啥重要,得回到八十年前的戰場。
![]()
1941年6月,德軍帶著坦克和飛機打進來,短短幾周就把紅軍逼得不斷后退。
當時最慘烈的一仗,打在盧茨克、布羅迪和杜布諾之間的三角地帶,這是戰爭初期最大的坦克戰之一。
蘇軍指揮官把能調動的兵力全投了進去,雖然反擊打得倉促,各部隊配合也不默契,但那股狠勁讓德軍吃了一驚。
這是德軍開戰以來第一次遭到這么猛的抵抗。
米哈伊爾?波塔波夫將軍帶著第5集團軍在這兒硬扛,后來被趕到普里皮亞季沼澤里,還一直用伏擊騷擾德軍。
![]()
他們就像幽靈一樣,把德軍的裝甲部隊拖在這兒耗,一直守到九月,直到后方防線被突破才潰敗。
到了秋天,烏克蘭全境都被德軍占了。
基輔附近那場仗打得最慘,五十萬紅軍被包圍,大部分成了俘虜。
這些俘虜被押往德國集中營的路上,沒多少人活下來。
德軍占了地盤后,之前承諾的“秩序”和“擺脫布爾什維克”全成了空話,烏克蘭徹底變成了死亡之地。
![]()
基輔旁邊的巴比耶谷地,兩天時間就有三萬多猶太人被槍殺。
利沃夫的民族主義暴徒跟著德軍一起動手,街上到處都是尸體。
希特勒壓根沒把這里當獨立國家,就看成一塊能隨便搶的殖民地。
幾百萬人被抓到德國當苦力,不少村莊因為反抗被整個夷平。
有些當地人想討好德軍,主動幫著行刑隊干活,換點遇難者的財物。
還有人加入了烏克蘭起義軍,這支部隊后來反復橫跳,一會兒打德軍,一會兒打蘇軍,甚至還和波蘭人搶地盤。
![]()
西烏克蘭的沃倫地區更亂,森林里藏著各種武裝。
蘇聯支隊、波蘭抵抗組織、德國巡邏隊還有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互相打個不停。
后來烏克蘭起義軍壯大了,就開始屠殺當地的波蘭村民,這事兒后來被叫做“沃倫大屠殺”。
整個占領期間,烏克蘭的糧食、煤炭、鋼鐵都被德軍裝火車運走,老百姓過得連飯都吃不飽。
烏克蘭的解放是從1943年開始的,那時候斯大林格勒戰役打完,二戰的局勢徹底變了。
紅軍開始往西推進,每一步都打得異常艱難。
![]()
德軍在頓巴斯的每座山、每個礦坑都修了工事,紅軍只能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搶。
1943年夏天,紅軍在米烏斯河發起進攻,一開始沒打下來,后來找到防線漏洞才突破過去。
德軍剛在庫爾斯克戰役里輸了元氣,根本擋不住,只能往第聶伯河退,想靠這條河守住防線。
可他們退得太慢了,紅軍已經在河對岸建了好幾個橋頭堡。
帕維爾?雷巴爾科將軍帶著第三坦克集團軍,從其中一個橋頭堡偷偷摸過去,連夜繞到基輔后方發起突襲。
![]()
1943年11月,基輔總算解放了。
那時候的紅軍打得有多苦?新動員的烏克蘭士兵,只訓練幾天就被拉上戰場,好多人還沒學會開槍就死了。
但就是這樣一場場犧牲,把德軍一步步往西逼。
1944年夏天,德軍只剩下烏克蘭西部一點點地盤。
在布羅迪附近,也就是1941年最先開打那片原野,紅軍把黨衛軍“加利西亞”師全滅了。
到了秋天,紅軍跨過喀爾巴阡山脈,烏克蘭才算徹底解放。
![]()
戰爭結束時,這片土地已經不成樣子了。
城市被燒光,橋梁塌了,村莊荒了,幾百萬軍民沒了性命。
對活下來的人來說,解放不是開派對,是累得站不住腳后,還得立刻拿起工具修房子。
那時候沒人顧得上搞全國性紀念,每個村子都在自己修墳、立碑,家家戶戶的相框里都有沒回來的親人。
直到六七十年代,戰爭一代慢慢老了,蘇聯才把解放日正式納入紀念日歷。
![]()
那時候的紀念重點也變了,不怎么講戰役細節,主要是讓年輕人記住老兵的犧牲,學會感恩。
這種記憶一直延續到蘇聯解體,本來以為會傳下去,沒想到后來出了變故。
1991年烏克蘭獨立后,麻煩就來了。
這個國家繼承了蘇聯的歷史,卻又想和蘇聯劃清界限。
![]()
每年5月他們也慶祝勝利,但“烏克蘭解放”這個說法,總被當成蘇聯敘事的一部分,沒人敢單獨拎出來強調。
這種尷尬的處境,讓解放日一直沒個正式身份。
2009年恢復法定節日那陣,大家還以為事情有了轉機。
沒想到2014年基輔動蕩后,一切都變了。
新上臺的當局一門心思要和蘇聯歷史切割,連帶著把解放日的記憶也改了。
![]()
2015年,烏克蘭議會通過了一堆法律,里面明確禁止蘇聯的各種象征,幾千條街道和城鎮的名字都改了。
最有爭議的一條是,把所謂的“烏克蘭獨立戰士”捧成了國家英雄。
這里面就包括烏克蘭起義軍的人,要知道這支部隊當年可是和納粹合作過,還參與過屠殺平民。
以前這些人一直被當成通敵者,現在居然能上教科書、掛紀念牌匾。
這種操作直接把歷史攪亂了。
以前大家都認“紅軍解放烏克蘭”這個事,現在官方說法變了,“解放”成了“占領”,當年打納粹的紅軍,反倒被說成了入侵的人。
![]()
這種敘事一調整,解放日自然就沒法再紀念了。
畢竟現在的領導層,他們的政治根源不是那些打納粹的老兵,而是當年和紅軍對著干的民族主義運動。
去年我認識個烏克蘭留學生,聊起這個事他都直搖頭。
他說在學校里,老師講二戰只提民族主義武裝,壓根不提紅軍的作用。
家里爺爺是當年的紅軍老兵,每次看電視里的歷史節目都氣得拍桌子,說這些都是瞎編。
可爺爺的話沒人聽,年輕人從小接受的就是新一套歷史,根本不相信以前的事。
![]()
2025年的這場靜默,其實早有預兆。
當一個國家的官方開始否定自己的解放歷史,把合作者當成英雄,那些曾經的紀念儀式自然就沒了存在的基礎。
老兵們慢慢去世,年輕人又不知道這段歷史,一個延續幾十年的節日,就這么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八十年前,無數人用命換來了烏克蘭的解放。
那些在沼澤里伏擊德軍的士兵,那些沒學會開槍就犧牲的年輕人,他們肯定想不到,自己用鮮血換來的紀念日,會在八十年后被徹底遺忘。
![]()
歷史這東西很奇怪,它不會變,但講述它的方式可以。
只是這種改變,代價未免太大了。
現在再看10月28日的基輔,平靜得讓人心里發沉。
紀念碑上的彈痕還在,只是沒人再去擦拭。
那些曾經閃耀的勛章,只能在老兵的回憶里發光。
如此看來,比戰爭更可怕的,或許是對英雄的遺忘,是對歷史的改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