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11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以"保護尼日利亞基督徒"為由,拋出對這個非洲大國的軍事威脅,聲稱將"火力全開"發動入侵,并已指示所謂"戰爭部"做好行動準備。
特朗普的威脅絕非臨時起意,首要動因是美國在非洲戰略支點的"續命"需求。2025年以來,美國在非洲薩赫勒地區的軍事存在遭遇重創:3月尼日爾過渡政府撕毀合作協議,要求美軍撤出投資超10億美元的阿加德茲無人機基地,9月美軍完成全部撤離;4月乍得跟進要求撤軍,馬里、布基納法索早已轉向與俄羅斯合作反恐。在這一背景下,尼日利亞作為非洲人口第一(超2.2億)、GDP規模最大的國家,成為美國重建西非影響力的關鍵抓手——以"反恐"名義打開軍事缺口,既能重新構建區域軍事存在,又能彌補尼日爾撤軍后的戰略真空。
![]()
除了地緣戰略考量,特朗普的表態更暗藏國內政治的算計。尼日利亞基督徒與穆斯林各占人口半數,北部"博科圣地"等武裝組織對基督徒的襲擊確實存在,歐洲議會數據顯示2019-2023年近1.7萬尼日利亞基督徒遇害,2025年前7個月喪生人數達7000多人。
但特朗普突然將此升級為軍事干預理由,明顯是打"宗教牌":其第一任期曾將尼日利亞列為"宗教自由特別關注國家",拜登上臺后移除該認定,如今復任后重提此事,既可討好國內基督教保守選民,又能借"人權議題"攻擊民主黨對華政策,實現政治支持率的雙重收割。能源利益則是更深層的隱性訴求,尼日利亞作為非洲第一大石油出口國,原油儲量超370億桶,日均產量約180萬桶,且40%的石油貿易仍用美元結算,高于俄羅斯、伊朗等國,特朗普試圖通過軍事施壓強化對其資源控制,維系美元在非洲能源貿易中的主導地位。
![]()
然而,這場看似強硬的威脅,實則面臨三重難以逾越的現實困境。最直接的障礙是尼日利亞已建成的"中械化"國防體系壁壘。尼日利亞陸軍16萬兵力編有6個作戰師,裝備VT-4主戰坦克、ST-1輪式突擊炮等重型裝備,其中VT-4坦克在非洲草原地形的實戰表現已獲驗證;空軍列裝JF-17梟龍戰機、翼龍-2和彩虹-4B察打一體無人機,配套AR-1空對地導彈實現精準打擊;海軍引進056型導彈護衛艦具備近海攔截能力。更關鍵的是,尼日利亞與中國合作建成猛士裝甲車生產線和彈藥工廠,70%裝備可本土補給,徹底擺脫外部依賴,這樣的實力絕非特朗普想象中"軟弱的非洲國家"。
美軍自身的"治安戰"歷史教訓更注定干預會重蹈覆轍。尼日利亞北部薩赫勒沙漠、東部尼日爾河三角洲沼澤的復雜地形,讓"博科圣地"等武裝分子得以"打了就跑",在多國邊境流竄。美軍在尼日爾駐軍10余年,投入超10億美元建無人機基地,卻未能遏制恐怖主義,反而讓薩赫勒成為"全球恐怖主義重災區",尼日爾總理曾公開指責美軍"坐視襲擊無動于衷"。即便動用特種部隊和空中力量,美軍也難以實現"迅速、殘酷、痛快"的目標——尼日利亞空軍的翼龍無人機已實現常態化巡邏,對本地地形的熟悉度遠勝臨時部署的美軍。
![]()
美國憲法規定宣戰權屬國會,總統臨時動武需48小時通報且部署不超60天。2025年民調顯示,67%民眾要求軍事行動需國會授權,僅15%支持對外入侵,特朗普繞開國會將引發憲法危機與民意反彈。
特朗普的威脅還將觸發連鎖國際反應。非洲聯盟在2023年尼日爾危機中就明確反對外部干預,此次尼日利亞作為非盟重要成員國,其主權遭侵犯將激活《互不干涉內政憲章》,馬里、布基納法索等國已表態"支持尼日利亞維護主權",俄羅斯Wagner集團在薩赫勒的存在更可能讓美軍陷入間接對抗。從中美博弈視角看,中國作為尼日利亞主要裝備供應國,雙方合作已形成戰略紐帶,美軍若打擊中械裝備將觸碰中國核心利益,而中國"中非合作論壇"的對話模式,更會在美國軍事干預的反襯下,加速非洲國家"向東看"的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