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下,圍繞戲劇主題開展的文旅演藝、游園會等線下活動已十分常見。有的依托代表性的旅游演藝項目,如河北廊坊“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帶動所在地及周邊住宿、餐飲、交通、文創等配套消費,形成以戲劇為核心的文旅消費生態圈;有的則借力戲劇節慶品牌,如浙江的烏鎮戲劇節、山東的青島里院喜劇節等,促成旅游目的地升級和文化IP塑造的合力。
各類戲劇主題游園會日漸豐富的同時,戲劇行業也在不斷變化。尤其是星羅棋布的演藝新空間不斷更新劇場邊界,大量市場主體、民間力量加入其中,激發藝術創作活力。如何充分利用這些新興力量,豐富戲劇在文旅融合進程中的吸引力,同時反哺演藝新空間項目的創作生產?
日前,“一臺好戲嘉年華”主題游園活動在上海文化廣場舉行。戲劇再次走出劇場的全新嘗試,引發業界關注。
5年前的夏天,戲劇廠牌“一臺好戲”帶著上海第一個環境式小劇場音樂劇《阿波羅尼亞》進駐南京路步行街附近的亞洲大廈,憑借其創新性和稀缺性迅速成為市場熱點。此后,這類演藝新空間運營模式從亞洲大廈開枝散葉,環人民廣場半徑一公里內,五六十個演藝新空間項目散落在第一百貨商店、大世界等商場或商圈。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拖著行李箱趕來看戲,成為上海文旅市場的一道獨特風景。
![]()
戲劇游園會活動現場 戲劇廠牌“一臺好戲”供圖
而今,這些走出傳統劇場的演藝新空間項目再次邁出了創新的腳步,探索集戲劇藝術、文化休閑、社交互動于一體的主題游園模式。活動現場的戶外“快閃”舞臺上,《阿波羅尼亞》《桑塔露琪亞》等演藝新空間熱門IP接連登場,還有帶著中國故事“揚帆出海”的《蝶變》和《#0528》等表演吸引觀眾駐足觀看。40余位演員扮演劇中角色并參與現場互動,讓觀眾在劇場之外也能身臨其境地體驗沉浸式戲劇空間。穿梭在各主題園區內,觀眾可以體驗不同熱門演藝新空間項目中角色的一天。前一秒還走在20世紀30年代的紐約街頭,下一秒就來到閩南風情的度假勝地,觀賞之余還能在文化市集里一站式收獲休閑體驗。
放眼演藝市場,類似的戲劇主題游園活動并不罕見。但對于演藝新空間項目而言,這種從單純的戲劇內容創作到系統的行業生態構建的轉變仍是新鮮事物,也不失為演藝新空間繼續走出劇場的探索。
過去5年間,演藝新空間模式得到長足發展。但從體量上來看,單一的演藝新空間項目對文旅市場的拉動作用遠不及傳統的戲劇節或旅游演藝項目。分散在不同商圈的演藝新空間項目往往傾向于根據自身條件,選擇與周邊餐飲企業推出聯名產品等短期的小規模合作,出于空間限制、經營分散、規制滯后等現實情況,未能釋放更廣泛的市場潛力。
可若從整體規模來看,演藝新空間未來的發展空間不可小覷。以上海市場為例,在黃浦區“演藝大世界”的品牌統籌和劇場運營方“星空間”的統一管理下,相對開放的市場環境和完善的行業框架給予各類演藝新空間市場主體充分施展拳腳的空間,并探索在設備標準、演出質量、演出流程管理等生產維度工業化的可能性。通過持續運營,成功的演藝新空間亦可成為旅游目的地頗具吸引力的文化IP。本次“一臺好戲嘉年華”主題游園活動,為不同戲劇廠牌的作品搭建起集中展示的舞臺,恰是對演藝新空間集成優勢的充分發揮。
此外,相較于過去常見的商業戲劇,這些走出傳統劇場、融入商業綜合體的演藝新空間項目,與文旅市場之間存在更緊密的聯系,在打破鏡框式舞臺限制、強化觀演互動、“戲劇+商圈”模式轉型等方面具備天然優勢。
從在不同商圈里的單打獨斗,到在市民家門口的集中展示,戲劇再次走出劇場的意義不僅在于讓市民、游客在日常休閑中就能接觸品類更為豐富的藝術內容,更在于演藝市場潛移默化的又一次革新。演藝新空間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場地規劃、受眾拓展等問題,或將在探索行業生態構建的路上得到解答。
責編:丁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