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戰太平洋戰場,硫磺島那場仗絕對是美軍最硬的骨頭之一。1945年2月19日,美軍開始登陸這個小島,島上面積才21平方公里,相當于北京一個區那么大。可日軍在那兒挖了上千個洞穴和隧道,總長超過18公里,藏著2.1萬多人,由栗林忠道指揮。他們知道自己是孤島,沒后援,就打算死扛到底。
美軍出動了7萬多人,加上海軍支援,總火力包括戰列艦、航母和飛機,先轟炸了三天,扔下1.4萬噸炸彈和2.2萬發炮彈。登陸那天,灘頭黑沙灘上,美軍陸戰隊分成波次上岸,第一波就遭機槍和炮火掃射,很多登陸艇卡在沙子里動不了,士兵只能趟水沖鋒,當天傷亡就超過2400人。
![]()
美軍推進得很慢,每天只能往前挪幾百米。日軍從地下工事冒出來打一下就鉆回去,火焰噴射器成了美軍的主要武器,每天燒掉幾千加侖汽油彈去清洞。2月23日,他們終于拿下折缽山,插上旗子,那張照片后來成了標志。但戰斗沒完,3月1日第三陸戰師增援,總兵力到7萬。日軍在摩托山和北部高地反復反擊,3月8日一次夜襲就損失700多人。
美軍用坦克和爆破隊一點點啃,到3月16日把島切成兩半,3月21日炸掉栗林指揮部。3月25日,日軍最后一次沖鋒,300人襲擊機場,被美軍和海蜂部隊干掉。3月26日,美軍宣布控制全島,持續36天。美軍死了6821人,傷19217人,日軍死1.8萬多,只俘虜216人。
![]()
戰后還清剿了幾個月,到6月又殺掉1600多殘兵。島上機場很快就用上了,B-29轟炸機能緊急降落,P-51護航機從這兒起飛,幫美軍省了不少事兒,雖然有人后來爭論島的價值,但當時美軍覺得值。
轉到七年后的朝鮮戰場,上甘嶺完全是另一種畫風。1952年10月14日,聯合國軍,主要就是美第七師和南韓第二師,總6萬多人,針對志愿軍十五軍四十五師守的兩個小山頭:597.9高地和537.7北山。
總面積不到4平方公里,地勢不高,但控制著金化地區通路。聯合國軍想用火力砸平,炮兵288門,飛機2200架次,扔下萬噸炸彈,一天炮彈30萬發,密度比硫磺島還高。志愿軍陣地表面炸成月球坑,但他們挖了T形和Y形坑道,每條幾十米長,里面能住人、存彈藥,吃喝拉撒全在地下。炮擊停了,志愿軍從出口鉆出來,手榴彈和刺刀反擊,第一天就把丟的陣地搶回大半。
![]()
戰斗拉鋸了43天。10月15日,聯合國軍再沖,志愿軍八連在597.9主峰分成小組輪流守,互相掩護扔彈。聯合國軍占了表面,志愿軍夜里從小路迂回反攻。10月19日,南韓部隊拿下537.7部分,志愿軍二十九師兩個連黑夜接近,用爆破筒炸碉堡,恢復陣地。志愿軍炮兵1300門,日均8000發,提供掩護。
后勤6萬民工,2163輛次車,肩扛畜拉運1.6萬噸物資,每天彈藥128噸送到前線。聯合國軍反復攻了十多次,每次占了又丟,高地像能自愈的網。志愿軍輪換部隊,一批傷亡補一批,工程兵修坑道。
聯合國軍火力強,但志愿軍有后方基地,五圣山連著大陸,補給線沒斷。11月25日,聯合國軍撤出,志愿軍全收復陣地。志愿軍傷亡11529人,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這仗穩住了戰線,推動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
為啥硫磺島美軍啃下來了,上甘嶺卻卡殼?先看地形和條件。硫磺島是孤島,日軍彈盡糧絕,沒外援,工事炸壞修不了,只能靠人肉耗。美軍海空絕對優勢,圍著炸,登陸后一步步清。日軍戰術是死守,栗林讓士兵不沖鋒,就藏著打,但島小,藏不住多久。美軍傷亡高,但補得上兵,火力源源不斷。
反觀上甘嶺,志愿軍不是孤軍,有祖國后盾,坑道網連著后方,炸了表面地下還活。聯合國軍空中炮火猛,但志愿軍炮兵也還擊,后勤緊跟,部隊輪換不崩。日軍在硫磺島無體系支撐,志愿軍有組織防御,補給鏈穩。美軍在硫磺島打的是靜態目標,上甘嶺是動態,志愿軍打一槍換地方,夜戰近戰多,聯合國軍機械化優勢發揮不出。
![]()
再聊戰術差異。硫磺島美軍預轟三天,但日軍地下工事抗住,登陸后靠火焰坦克和爆破。志愿軍坑道更靈活,出入口多,聯合國軍炸一個口,志愿軍從另一個殺出。硫磺島日軍沒炮兵反擊,上甘嶺志愿軍炮火覆蓋聯合國軍集結區。
美軍從硫磺島學到經驗,后來在沖繩用更長預轟,但上甘嶺聯合國軍沒時間圍島,戰線長,志愿軍能增援。日軍硫磺島是必死心態,志愿軍是守住陣地為談判爭籌碼,士氣不一樣。聯合國軍以為火力就能碾,但志愿軍證明體系比單火力管用。
日本人那邊,戰后不少軍事人研究這些仗。硫磺島是他們本土防線一環,日軍拼到最后,美軍還拿下,讓他們覺得美軍無敵。可上甘嶺,美軍火力密度更高,卻沒結果。日本人琢磨,美軍打日軍時,日軍孤立無援,硫磺島后日本海軍完了,沒法增兵。上甘嶺志愿軍有大陸補給,坑道戰比日軍地道更活。
一些日本資料提,美軍在硫磺島付出代價,但戰略值;上甘嶺聯合國軍沒戰略收獲,志愿軍守住等于贏。日本軍事書討論,二戰日軍防御靠決心,上甘嶺志愿軍靠體系加決心。栗林在硫磺島用地道拖時間,但沒后勤,志愿軍有。日本人困惑,美軍打敗日軍帝國,卻在朝鮮止步,可能是因為對手不同,環境變了。戰后日本自衛隊學美軍,但也看志愿軍戰術,覺得火力不是萬能。
![]()
這些仗暴露戰爭本質。硫磺島加速日本投降,美軍用島轟炸本土。上甘嶺后,朝鮮戰線穩,停戰談成。美軍從上甘嶺吸取教訓,發展夜視儀、精確彈藥、防彈衣,對付陣地戰。日本人看,美軍技術強,但遇上甘嶺那種防御,就得調整。日軍在硫磺島全軍覆沒,美軍傷亡也大;上甘嶺聯合國軍傷更多,卻沒占住。
差異在補給和組織,日軍孤島耗光,志愿軍有源頭。日本人想,美軍打硫磺島是太平洋模式,上甘嶺是陸地拉鋸,不一樣。栗林戰術拖了36天,但島丟了;志愿軍43天守住。美軍戰史說,上甘嶺代價高,沒成果。日本人討論,為什么美軍能破日軍防,卻破不了志愿軍坑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