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大家一個現實的問題:你希望以什么樣的方式,度過人生最后的時光?
是身體康健地安然辭世,還是纏綿病榻,耗盡生命最后的能量?
如果有的選,相信不少人可能都更傾向于第一種。
九叔最近上網沖浪時,就看到一個挺有意思的說法↓
![]()
不少網友為了能“活得快樂,死得干脆”,紛紛加入了健身行列。
![]()
上世紀80年代,斯坦福大學醫學教授詹姆斯·弗里斯提出了一個“發病率壓縮”假說。
他認為,雖然現代人難以避免慢性疾病,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推遲這些疾病的出現時間,從而將可能出現的病痛和失能狀態(不能自理),盡量壓縮到生命的最后一段。
![]()
這個假說也得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一項研究的支持。
![]()
![]()
研究人員跟蹤了1700多名校友的運動習慣、體重指數(BMI)和吸煙情況。
結果發現,那些保持運動、不吸煙、體重正常的人,不僅年老時殘疾的程度更輕,不能自理的狀態出現時間也更晚。
無獨有偶,一項《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同樣發現了類似的結論。
![]()
這項研究歷時46年,跟蹤調查了5209名成年人,結果顯示,運動量越大的人,不僅免受心血管疾病困擾的健康期更長,壽命也更長。
為什么堅持運動能帶來這樣的效果呢?
![]()
更是在對我們身體的整個系統進行日常維護和升級,它可以清掃血管、強健骨骼、穩定代謝,還能釋放“快樂激素”來緩解壓力。
這一切努力的終極目標,就是為我們投資一個更有活力、更有尊嚴的晚年。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我們總能找到無數個理由把運動計劃不斷后延——今天工作太忙,明天身體太累,后天朋友聚會……不知不覺中,“不動”就成了生活的常態。
![]()
那要是身體長期處于這種“靜止模式”,會發生什么呢?
![]()
![]()
身體在靜止狀態下,對氧氣和血液供應的需求很低,心臟和肺部無需全力工作。久而久之,心臟肌肉得不到強力鍛煉會變得松弛,肺部負責氣體交換的肺泡也會彈性減弱。
![]()
一旦你突然需要上樓或趕車,身體急需大量氧氣時,衰弱的心肺系統就可能無法滿足需求,讓人一動就喘、持續疲勞。
![]()
長期缺乏運動,血液流速會像擁堵的交通一樣變得遲緩。
這不僅需要心臟更費力地泵血,更重要的是,緩慢的血流會讓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
![]()
日積月累,這些沉積物會形成像水垢一樣的粥樣硬化斑塊,讓血管通道變窄、變硬,為高血壓和心腦血管意外事故埋下隱患。
![]()
運動能幫助調節多種激素的平衡,而當身體長期處于靜止狀態時,身體會向甲狀腺發出“能量過剩”的錯誤信號,導致甲狀腺激素(掌管基礎代謝速率)分泌減少。
![]()
基礎代謝率降低,意味著身體在靜止時消耗的熱量變少,從而更容易發胖。同時,由于能量代謝減緩,你會常常感到疲倦乏力,并且比普通人更怕冷。
![]()
身體遵循“用進廢退”的規則,總是不動,身體會覺得“反正也不用,留著這些肌肉和硬骨頭干嘛”?
于是肌肉會悄悄萎縮,骨骼中的鈣質也會加速流失,結果就是人越來越沒力氣,動不動就腰酸背疼。
更麻煩的是,這會增加骨質疏松和骨折的風險,尤其對中老年人來說,可能輕輕滑一跤就會導致嚴重后果,嚴重影響晚年生活質量。
明白了運動的重要性,接下來就是實際行動了!
![]()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全民健身指南》,我們可以分階段、科學地建立運動習慣:
![]()
剛接觸運動時,關鍵在于讓身體適應。
可以先選擇快走、慢跑等運動來溫和地改善心肺功能,沒事的時候練習踮腳尖,促進下肢血液回流。
每周運動3天,每次時間不用太長,以運動后感覺舒適、第二天疲勞感能基本消失為宜。
![]()
增加運動量時,先延長每次運動的時間,再增加每周運動的頻率,最后再提高強度。
![]()
當身體適應后,可以逐漸增加強度和時間。
目標是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打羽毛球等。
![]()
還可以加入一些力量訓練,比如深蹲,調動全身肌肉,讓代謝水平逐步提上來,或是弓步蹲,幫助強化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
運動頻率可以增加到每周3-5天。
當運動成為習慣后,就可以建立穩定的長期方案了~
每周進行20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15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如HIIT、跳繩、踢足球等)。
![]()
每周做2-3次力量訓練(重量可以稍加重,以能連續完成10-15次為宜),并保持5次以上的拉伸練習。
運動頻率可以增加到每周5-7天,但高強度運動每周最好不超過3次。
另外,有幾個運動中常出現的“信號”,大家需要留意一下↓
酸脹:這是肌肉中乳酸堆積的正常現象,適當保持或稍微增加運動量,反而有助于乳酸分解和身體恢復。
疼痛:運動時或運動后突然發現某個部位疼痛,可能是肌肉或韌帶輕微受傷的信號,要減少運動量,多多休息。如果接著練,容易造成大塊肌肉或整條韌帶損傷!
發麻:一旦出現麻木感,必須立即停止!這通常是神經受壓迫或血供受阻的緊急信號,繼續運動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損傷。
運動,本質上是對自己未來的一種投資。
它不能保證我們絕對不生病,但能增加我們安享晚年的概率,無論是為了能自己遛彎的晚年,還是為了減少家人的負擔,從今天開始“動起來”吧!
![]()
參考資料:
[1]Franco O H, de Laet C, Peeters A, et al.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life expectancy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5, 165(20): 2355-2360.
[2]Fries J F. Aging, natural death, and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80(3): 245-250.
[3]Vita A J, Terry R B, Hubert H B, et al. Aging, health risks, and cumulative disability[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8, 338(15): 1035-104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