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五輪貿易談判氣氛太緊張,5小時“鏖戰”得出怎樣戰果?中國為何底氣十足,而美國又為何力不從心?
在萬眾矚目之下,中國和美國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了新一輪貿易會談,細數下來,這已經是中國和美國進行的第五輪貿易磋商,僅從“第五輪”這個數字就足以見得中美貿易戰、關稅戰戰況之焦灼。那么問題來了:第五輪中美貿易會談,究竟談了哪些內容?而在會談中中方積累的經驗,又能否為同受美國關稅戰困擾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
![]()
根據國內外媒體報道,這輪貿易磋商主要圍繞中美當下博弈的焦點政策展開,包括美國對中國遠洋物流和造船業采取的一系列301措施、延長中美對等關稅的暫停期、有關芬太尼出口爭議的關稅和執法合作、美國大豆等農產品出口中國時面臨的管制措施等等,從會談內容來看,中美代表“鏖戰”5個小時的確是有原因的。
甚至在老羅看來,5個小時可能只夠中美處理雙方最為關切的問題,因為有些事情扯不清,理還亂,比如美方幾乎每輪貿易磋商都會拿出來說的芬太尼問題。
但問題是,美國政府既沒有反省自身在阿片類藥物使用過程中的監管缺失,也沒有直面阿片類藥物泛濫背后存在的貧富差距、種族矛盾等社會問題,反而將矛頭對準了中國,認為是中國導致了美國國內的芬太尼泛濫。
![]()
可以說,隨著中美博弈的深入,雙方的核心矛盾在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變化后,已經越發直接和尖銳,美國的狼子野心和中國的一步不退,濃縮到了短短5個小時的會談當中,可見中美第五輪貿易會談中,中美兩國代表“交戰”之激烈。
那么,這次會談戰況如何?中美兩國究竟是誰能率先達成目標呢?有一個細節非常耐人尋味,在會談結束后,被美國財政部長稱為“戰狼”的中方貿易代表李成鋼微笑著走出會場,這與美方代表在會談中表露的緊張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否能夠為判斷中美談判結果提供依據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會后的新聞發布會上,中方代表李成鋼用兩句話總結了“戰果”,第一句話是“美方表達立場是強硬的,中方維護利益是堅定的”,第二句話是中美雙方已經就相關議題形成了初步共識。這兩句話傳遞的信息簡單明了:談判很激烈,但有成果。
事實上,在老羅看來,無論是中方代表的自信微笑還是激烈談判后出現的成果,都不出意料。因為在第五輪談判前,中方打出了兩張讓美國不得不坐上談判桌面對現實的“王牌”,這兩張牌分別是稀土牌和大豆牌。前者讓美國國防承包商面臨停產危機,而后者則對美國農業產生了史無前例的沖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