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布魯塞爾的歐盟峰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又開始出鬼點子了。他在閉門會議上提議:歐盟該考慮動用那把“最有力的貿易武器”——《反脅迫工具法案》(ACI),用來對付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
這話聽著眼熟。幾年前,特朗普加關稅的時候,歐盟就差點動這把刀。現在,馬克龍輕聲地對歐盟領導人說:這次,不如讓中國先嘗嘗厲害。
![]()
《反脅迫工具法案》其實是為特朗普量身準備的。2018年3月: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歐盟、加拿大、日本等盟友的鋼鋁產品加征關稅,分別為鋼鐵25%、鋁10%。2018年6月:歐盟正式反擊,對美國威士忌、哈雷摩托、牛仔褲征收報復性關稅。這還不夠,當時歐盟覺得自己被“自家兄弟”欺負了,于是內部開始醞釀更系統的“反脅迫工具”,想以立法方式應對未來類似事件。2021年底,歐盟委員會正式提出《反脅迫工具法案》。
只不過,這把刀當初是對著華盛頓磨的。如今,馬克龍想讓它先對著北京亮刃。
刀還沒出鞘,方向就搞反了。
眾所周知,中方于10月9日出臺新規規定,今后,只要產品中含有特定稀土元素,不論多少,都需要出口許可證。理由合情合理。我們為的是國家安全、供應鏈安全、產業利益。畢竟稀土是戰略資源,不是白菜。量少、消耗快、不可再生。中國完善出口管控,放在任何國家都說得通。
另外,不只是稀土原料本身,中國還會對涉及稀土、關鍵材料或高端制造技術的出口進行審批。目的是防止敏感技術、關鍵工藝、核心設備被出口到可能用于軍事或戰略競爭的國家。本質上都是為了國家安全、供應鏈穩定和戰略利益,而不僅僅是經濟考慮。
![]()
可歐洲的反應堪比“被掐了氧氣管”。《商報》說“歐洲對華忍耐到了極點”,《法蘭克福匯報》倒是實在:這個任人拿捏的局面,是我們自己的短視造成的。
這話沒毛病。歐洲幾十年來去工業化、靠進口資源,自斷根基。結果現在稀土卡脖子了,怪誰?不是中國卡他們,是他們自己把脖子伸在中國的供應線上。
馬克龍的算盤很簡單,把這個被稱為核選項的法案拿出來嚇嚇人。德國就沒馬克龍那么沖。總理默茨話里有話:確實討論過ACI,但還沒共識。什么意思?我們談了這個法案,但大家意見沒有統一。
法國想掄刀,德國怕濺血。歐洲議會想“秀肌肉”,但工業界在喊:顧及一下我們,我們需要中國。一邊是政治表演,一邊是被現實打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